秦王十分愉悦的答应了赵惠文王的请求,双方进行了充分而又友好的交谈,将这次暴戾吞噬的“食物”平分。</p>
昭襄王八年冬,在寒风凌冽中,齐国率先承受不住了。</p>
齐王求和。</p>
割让“饶安”、“马陵”等地给秦燕两国。</p>
而秦王也没有出乎乐毅和燕昭王的预料,表示这两个地方与我国领土并不相邻,但这次战争明显是我们出力多,不能让我们什么都拿不到。</p>
因此提出,燕国可以用“晋阳”来换“饶安”。</p>
燕昭王在听到这个“提议”的时候几乎是想要暴躁的怒吼,因为“晋阳”不属于燕国!它属于赵国!</p>
但让燕昭王更加生气的是,赵王提出他可以将“晋阳”交给“秦国”,只要燕国将“中山”的一半交给赵国作为交换就可以了。</p>
最后,在三方“友好”“真诚”“亲切”“深入”的交谈后,做出了如下决定。</p>
燕国得到了“饶安”以及“马陵”,成功的将自己的触角深入到了中原腹地,成为了盘亘在齐国、赵国之间的一根刺。</p>
从此,燕国真正的有了“南下吞并群雄”的势。</p>
它的国土呈一个T字型了。</p>
而赵国则是得到了“中山”的三分之一,巩固了自己在“中原”的地位。</p>
秦国则是得到了晋阳等地.</p>
这块土地倒是没有什么,但这土地中有一片为“蔺”,蔺相如的蔺。</p>
在其余两个战场都结束了之后,楚国也终于顶不住了,因为楚王开始害怕了。</p>
他害怕,自己如果再负隅顽抗,秦国会联合魏、赵、燕,四国一起合盟攻打自己!甚至他害怕其余六国联合在一起瓜分了自己!</p>
为什么楚王会这么害怕?</p>
因为楚国的地盘实在是太大了!</p>
可以说,其余六国加在一起,都没有楚国的地盘大.</p>
楚国啊当真是幅员辽阔。</p>
昭襄王九年,春。</p>
楚王求和。</p>
作为“求和”的代价,秦国获得了“上庸”以及“析”“宛”“邓”等南阳郡的一部分。</p>
而魏国则是得到了“徐州”“彭城”。</p>
这次席卷天下的大战中,受伤的只有韩、齐、楚三国,而剩下的四个国家则是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加强。</p>
或许这就是“弱者恒弱”“强者恒强”的道理吧。</p>
而在所有人都冷静了下来,开始分析这一次战争了之后,众多国君开始审视起来自己到底得到了什么,自己失去了什么。</p>
这是第一阶段。</p>
在这个阶段魏、燕、赵三国国君都没有意识到什么。</p>
紧接着,他们抛下了“自身利益”,仅仅是去看秦国得到了什么。</p>
作为这次战争的发起者与最中坚的力量,秦国向西北、向东、向南全部都又扩张了一部分此时的秦国几乎有四分之三的楚国那么大了!</p>
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p>
毕竟,就以往秦国的那点地方都能够培养出来那么强大的秦国士卒,如今再次扩张</p>
会发生什么呢?</p>
谁都不知道。</p>
三王开始审视这一次的战争,之后,叹气声、以及后悔的声音漂浮在三国国都之上。</p>
他们开始后悔了。</p>
于是,隐隐约约松散的六国,再一次有了“合盟”的迹象。</p>
这一次的合盟不同于之前的合盟,这一次没有“叛徒”,所有的王都迫切的想要阻挡秦国继续发展,都想要限制住这位明显有着“庞大野心”的秦王</p>
他们初步认识到了战国大魔王的可怕。</p>
昭襄王九年,春与夏之际。</p>
获得了战争的胜利后,秦王嬴稷再次开始大肆的分封群臣。</p>
在战争中有亮眼表现的“白起”凭借着军功封爵第十三等,而后拜上卿,为“军司马”,仅在太尉之下。</p>
而“陈瞻”则是凭借着军功再次进爵,封彻候。</p>
这是军功制度所能够走到的一个巅峰了。</p>
二十等军功爵位制度,第二十等便是彻候。</p>
更何况,陈瞻已然凭借着之前的功劳封“君”为“武安”,这是除却“安国君”之外,秦国最顶级的封君了。</p>
在“安国”之下,便是“文安”与“武安”,这两个爵位更进一步便是“安国”了。</p>
秦国内,无数的士卒都以封“武安君”为梦想。</p>
就如同后世的“封狼居胥”一样。</p>
或许“武安君”本身这个爵位没有那么高的地位,但是当陈瞻成为了武安君,那么武安君就有这样的地位了。</p>
而在暗中匍匐着随时准备迸发的“攻陈之盟”,再次欢悦的庆祝着。</p>
如果说上一次设立“左相”“右相”不是故意的话,那么这一次设立“军司马”便是一眼可以看出是故意的了。</p>
“太尉”是一个国家的最高军事长官,由陈氏的陈瞻担任。</p>
如今,王上特意设立一个“军司马”是什么意思?</p>
不就是为了限制陈瞻,限制陈氏么?</p>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朝堂上的人都能够看出来。</p>
赵国,邯郸。</p>
在看到了廉颇的强悍之后,赵惠文王如同得到了宝玉的穷人一样,几乎是想要天天炫耀。</p>
他以一种几乎称得上是“飞速”的速度封廉颇为“信平君”。</p>
这比原本历史中的他封君提早了近三十年</p>
而后,拜上卿,令廉颇掌管全国的军事。</p>
周赧王七年。</p>
这位不算成功,但也不算太过于失败的周天子,崩于“巩”,但此时他的“崩”已然引不起任何的动静了</p>
人们并不在意他什么时候死了。</p>
或者说</p>
天下人已经不在意邦周什么时候凋零了。</p>
——————————————————————</p>
“昭襄王六年,王举国以战,得城三十,大胜而归。——《秦书·昭襄王本纪》”</p>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