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择优育种!朱元璋的震惊!</p>
“你能耐可真够大的,竟然能让田里的麦子都比别人家多产出几十斤来。”朱元璋再次开口,目光里面有些愤愤不平。</p>
自从曹玮随北伐大军出征,朱元璋便三天两头去正坎村看望曹英,三个月的时间从未间断。</p>
六七月分正是小麦成熟的季节,一日朱元璋去找自己的大孙子,却发现他去了田里收麦子。</p>
朱元璋虽然不想让自己的大孙子成为不事劳动之人,但也舍不得曹英太过劳累,当即找来了村子里的几名锦衣卫暗哨,令他们挥起了镰刀,做起了农活。</p>
在他们的辛勤劳作之下,两天时间便收完了曹玮七亩田地的所有麦子,甚至朱元璋都亲自挽起袖子,陪着自己的大孙子一起在田里劳作一番。</p>
然而众多锦衣卫将田里麦子产量汇报给朱元璋的时候,着实让朱元璋给惊讶到了!</p>
因为曹玮家中七亩田地并非聚在一起,而是三亩在一处,其他四亩又分别在其他地方。</p>
曹玮便把那连在一起的三亩田地划成了试验田,择优培育。</p>
锦衣卫收了那三亩麦子,上称一称,个个把眼睛瞪的溜圆!</p>
一千一百零二斤六两!</p>
乖乖!</p>
平均下来这一亩地产量高达三百六十七斤!</p>
这曹玮家的麦子,为何会如此高产?</p>
锦衣卫知道此事的重要性,连忙上报于朱元璋,朱元璋听完马不停蹄的赶来,看完之后也是被震惊的合不拢嘴。</p>
随后朱元璋赶紧让锦衣卫把曹玮家中其余四亩田地也上称称一下,但并没有再次出现高产的情况。</p>
朱元璋对于这一现象左右想不明白,便去问曹英。</p>
可筛选种子提高产量一直都是曹玮亲自做的,他只跟年幼的曹英说过一嘴“择优育种”,再然后便让曹英全心去读书靠科举,曹英对于自家麦子产量一直奇高也只是一知半解,回答不了朱元璋的问题。</p>
朱元璋便只能等曹玮回来,再亲自问他。</p>
曹玮这小子有能让粮食提高产量的办法,却一直藏着掖着不拿出来,这让老朱感到很不忿!</p>
如果曹玮早点把这个高产的方法拿出来,推行全国,大明全国粮食的整体产量又会提升多少?</p>
看着朱元璋那愤愤不平的样子,曹玮就知道他误会了。</p>
自己并非是不交出能让粮食高产的办法,而是之前他并不认识朱元璋,后来知道了朱元璋的身份,但麦子还没成熟,只能继续等。</p>
此次随军出征,也是朱元璋突然决定的,曹玮都没做什么准备就北上了。</p>
“陛下,咱们说话可要讲道理,微臣并不是刻意要把粮食高产之法藏着掖着,而是还没来得及等麦子成熟,就随着大军去攻打北元了。”</p>
“以陛下对微臣的了解,难道在陛下眼里微臣就是这样一个不知轻重之人?”曹玮看着朱元璋,问道。</p>
这一问还真把朱元璋给问住了。</p>
曹玮岂会是不知轻重之人?</p>
他研造火车、研制炼钢术,提倡开海、研制新型制盐术,这些都是利国利民的大事,曹玮一件一件办了出来,且从来没有朝他要过赏赐,更加毫无怨言。</p>
敢问朝堂上那些百官,有几个能做到这种程度?</p>
仔细想想,朱元璋真觉得自己不应该怀疑这样一个忠君爱国的年轻人。</p>
朱元璋老脸一红,摆了摆手,笑道:</p>
“那你便把如何提高粮食产量这件事说一说,咱甚是好奇啊!”朱元璋的语气竟有了一丝羞赧之意。</p>
这个要求不过分,曹玮哼着鼻音,拱手“诺”了一声。</p>
“陛下应该知道,人类繁衍生息都是在追求越来越强壮的身体来抵挡各种灾害,女人会挑选身体强壮的男子作为丈夫,男人会寻找身体无病的女子作媳妇,这样做的共同目标都是生下健康茁壮的后代。”</p>
朱元璋听着,点了点头。</p>
穷苦之人多半没有选择的机会,但越是身居高位,就越是注重下一代,所谓人们口中经常流传的这样一句话,女人屁股大好生养,就是这么来的。</p>
这个道理很简单,谁都不希望自己的儿孙身体羸弱,体弱多病,这样的娃娃最容易夭折,所以人们想尽一切办法提高后代的身体素质。</p>
见到朱元璋点了点头,曹玮继续说道:</p>
“其实,田里的作物和人其实差不多。”</p>
朱元璋听到这话,表情一愣。</p>
曹玮不是傻了吧,怎么突然说这种胡话?</p>
人有血有肉,能走能跳,能言能笑,田里的作物如何能跟人做比较?</p>
曹玮见到朱元璋露出疑惑不解的表情,再次开口道:“陛下或许是想岔了,微臣说的差不多,是指麦子在成熟之时留下的麦种也有好有坏,正如人们生出的孩子有强壮有羸弱之分。”</p>
“长势不好的麦子留下的麦种长势大都不好,而长势很好的麦子,成熟之后留下的麦种,多半也都会长势不错。”</p>
朱元璋听到这里,才隐隐有些明白,“你的意思是说……去挑选那些长势好的麦子的麦种。”</p>
“正是如此,陛下,此法微臣叫他择优育种。”曹玮拱手应答。</p>
朱元璋皱着眉,一张皱纹横生的脸像是树根一样。</p>
“择优育种……这样一次一次挑选种子种植下去,不知道要种到什么时候。”</p>
“陛下圣明,微臣自开始择优培育庄稼种植,距今已有整整十二年有余!”</p>
朱元璋顿时瞪大了眼睛,十二年!</p>
他预想过这个过程会很漫长,但没想到竟如此漫长!</p>
一旁的太监总管也是张大了嘴,惊疑不定的盯着曹玮。</p>
一个人一辈子有几个十二年?</p>
曹玮却能十二年如一日的进行择优育种,不得不说他的意志坚定,心性坚韧无比!</p>
曹玮用了十二年,给大明找出了一个提高粮食产量的方法,这比曹玮之前做的任何一件事都更加有意义!</p>
这也是在朱元璋看来,至今为止曹玮立过的最大的一个功劳!</p>
如果将曹玮那三亩田地麦子全部作成麦种推广出去种植,用不了几年,大明的粮食产量很快就能有质的提升,可活人无数!乃是济世之功!</p>
朱元璋忽然觉得,今天给曹玮的封赏还是不太到位。</p>
若早知道曹玮用十二年光阴致力于提高大明的粮食产量,今天曹玮恐怕就不是钟田候,而是钟国公!</p>
罢了,此事不急,好事多磨,等马和出海将海外的高产作物寻回来,再给这小子加封便是,朱元璋心中想到。</p>
此时,曹玮再次开口出声道:“不瞒陛下,其实不光是麦子,稻子、豆类作物也可以用这择优培育的办法,提高其产量,只是作物种类不一样,效果大笑亦不尽相同。”</p>
朱元璋再次激动起来,“伱说的是真的?”</p>
曹玮点了点头,“微臣绝无半句虚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