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p>
方孝孺回应的很快。</p>
温客也微微躬身,他知道驸马爷话里的意思。</p>
那就是方孝孺根本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官员,他甚至连吏都做不好。</p>
鸡蛋里挑骨头的事适合他——当个御史是最适合他的职位。</p>
别的职位就只能显得无能了。</p>
至于蒋环,他是干锦衣卫的。</p>
这辈子都不会退出的。</p>
官场上的事情全都与他无关,只需要好好收集消息即可。</p>
一个锦衣卫搞不清自己的定位,还想在官场上左右逢源,等死吧你。</p>
朱元璋是不会放心这种人在锦衣卫待着的。</p>
待到王布犁出了皇宫门口,余金火等人都没有离去。</p>
“小余,食材买好了吗?”</p>
“回驸马爷,已经差人去买了。”</p>
王布犁嗯了一声,随即示意蒋环掏钱,给他报销。</p>
余金火自是没有推辞收入怀中,嘴里连连道谢。</p>
按照驸马爷以前的说辞,这是大家一起团建的费用。</p>
大吃小喝一顿,用来凝聚士气的聚会。</p>
更何况驸马爷给你脸,你还跟他客气上了。</p>
真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了是吧?</p>
“这件案子经过陛下确认,是个冤案了,你们今后去城外巡逻的时候。</p>
若是看见还有来进京告御状的,给引個路,兴许最后都能到我大理寺来复核。”</p>
王布犁慢悠悠的对着余金火交代:“主要是我麾下这帮人都是新丁,需要案子来练练手。”</p>
“驸马爷安心,这点小事兄弟们还是能办到的。”余金火笑呵呵的道:</p>
“就是兄弟们怕驸马爷累着,那可就不美了。”</p>
王布犁便没有多说什么。</p>
余金火这是在表忠心,虽然他师傅在上元县搞得顺风顺水了,可江宁县这块地盘,还得他仔细经营好喽。</p>
此时街上看热闹的人早就散了,尤其是在皇宫门口,更是有着震慑百姓不敢靠近的作用。</p>
但街面上的各种消息,早就漫天飞舞了。</p>
王布犁在县衙吃着饭,就听到各种传闻了。</p>
只不过这次出事的是广西,众人觉得在流放也不会流放到哪里去,反倒是直接杀头了事。</p>
王布犁暗暗想着,这种事今后只会多不会少。</p>
朱元璋百万屯田兵的构想,在他要死的前几年就已经半崩溃了。</p>
这些士卒也大多成了军官的私属奴仆。</p>
就是不清楚这一次的案件查处,能有多大的震慑力。</p>
因为大理寺新成立并没有什么案子。</p>
本着人不能白养着的原则,朱元璋就让王布犁等人充当巡视的额外职责,先在应天府周遭巡视。</p>
下基层到县衙去查一查以往的案子是否有不妥之处,正好练练手,不能被动等着。</p>
于是大理寺的官员被各自分配领命前往各县。</p>
王布犁倒是被朱标派人告知,去城外瞧瞧大明的战舰。</p>
一旦发现了银矿的具体位置,那大明必须派兵出征,虽然与部分倭国的“商人”有了联通,开始海上走商路绘制海图,以及记录各种天气,但终究还要看船行不行。</p>
朱元璋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避免重蹈蒙古人的后路,连日本领土的边都没摸到,就一下子栽倒了飓风手里。</p>
大明的造船业由工部的都水清吏司执掌,设郎中一人,正五品,总理船务之事。</p>
于文明还是升职了,如今掌管一司。</p>
现在大明造船主要有两个系统,一个是工部直接统属的南京龙江造船厂,另一个是地方布政司设立的造船厂,主要是一些沿边的战船,各便地方,差人打造。</p>
但是想要造船,都得统一往工部报备,由工部上交制造计划,皇帝批准,才能按照所需材料,调料拨款交付给龙江或者地方造船厂。</p>
于文明带着王布犁奔着龙江造船厂而去,在都城的西北角。</p>
船厂东抵城墙,西南两个方向全都是兵营。</p>
北边是兵部的苜蓿地以及彭城伯张骐的功勋田。</p>
整个船厂占地八百多亩。</p>
于文明给王布犁介绍着龙江造船厂的产出,种类甚多,主要有加强海防和水军作战用的备倭船、战船,供御用的黄船,海上漕运的遮洋船。</p>
内河漕运的轻浅船,供运送官物用的马船、风快船等。</p>
龙江造船厂则是“专为战船而设”置的造船厂。</p>
王布犁听着就没有像郑和宝船那种产出,而且朱元璋派兵打进日本去,也并没有想法要造大船。</p>
估摸就是那种遮洋船。</p>
等王布犁等人到了船厂,于文明便开始给王布犁讲解主要的遮洋船。</p>
元代至明初,漕粮海运主要使用遮洋船,高大如楼,可容百人乘坐。</p>
船底尖如刀,利于破浪。</p>
甲板宽大,船艄高昂利于托浪。</p>
船舰楼设有三层:最下一层底部用石头压舱,上面放置重货,增加稳定性;</p>
第二层主要用于存放货物;</p>
最上层用于船员住宿和放置较轻的船货。</p>
船上设有三桅三帆。</p>
遮洋船船上部绘制狴犴图案。</p>
船上到处都有绘画,总之就是各种寓意。</p>
船楼还设置了妈祖神像。</p>
王布犁开始测量这个能装百人的船只,大概在二十米长,宽度在四五米。</p>
他记得后世还原出来郑和的宝船长度超过百米,目前这个显然是袖珍的宝船。</p>
“驸马爷,这是一千料,能运一千石以上。”</p>
王布犁审视了一会,才说道:</p>
“这船不够大,我记得南宋就有五千料的船只,元朝也有四千料,怎么到了我大明就剩下一千料了?”</p>
从宋到元,中国的造船技术独步中外,冠绝东西,洪武时期不怎么重视对外海运,还得是朱棣差遣郑和下西洋,才让造船技术得到更大的发展。</p>
但是郑和积累几十年的技术资料和航海经验,全被刘大夏给烧了。</p>
于文明连忙站出来给打圆场,说是海运往北方运粮,这一千料是够的,否则海船太大,一旦遭遇风暴,朝廷损失就极多。</p>
得不偿失!</p>
这龙江造船厂就是郑和宝船的制造地点,从洪武到永乐,这批匠人都没咋变,只不过许多年轻人变成了手艺更加精湛的老工匠。</p>
永乐五年命令造船厂造宝船四十八艘,七年,郑和就带着不到三万人驾驶这些船出使西洋了,足以见识到龙江厂造船的速度。</p>
当然了像郑和那种座驾超过百米的船只是少数,</p>
“我就是想问一句,咱这龙江船厂能不能造三四五千料的大船?”</p>
王布犁看向身后等着检验的诸多船匠道:</p>
“我素来知道此地机构健全、指挥畅通、分工明确、制度严密、要求严格,若是你们能造出来,那我必然向陛下奏请,为你们请赏。”</p>
其实当王布犁说这话之后,全场有些寂静。</p>
尤其是那些被选为将头的工匠们,他们本以为驸马爷是来检验他们的新船的,未曾想看着看着就嫌弃小。</p>
就在这个时候,有一个老工匠站出来:</p>
“我相信驸马爷的话,只要给我们足够的木料,就算是五千料的船我们也能造出来。”</p>
王布犁对于这个精壮黝黑的工匠,轻微颔首:“你会做?”</p>
“会做。”</p>
“叫什么名字。”</p>
“小人魏家琴。”</p>
“好。”王布犁很是满意的颔首:</p>
“蒋环,赏他一贯钱,敢于担当,是个有魄力的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