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公达献奇策,本初谋子异
袁绍既得天子,势力大涨。
却说其帐下谋士荀谌,出身颍川荀氏,乃荀彧弟弟,当初劝说韩馥以冀州牧相让袁绍,立下了不小功劳。
颍川荀氏乃荀子后代,为名门望族,族中虽未出现类似三公这样的高官,却有许多族中子弟在各地为官。
后世记载于史书之荀氏子弟,都有一百余人。
当然,现在的荀氏并没有魏晋之时那般显赫,不过他们与颍川各大士族相互通婚,甚至与许多王宫贵胄、皇室子弟都有姻亲关系。
颍川钟氏、颍川陈氏,更是与颍川荀氏世代为秦晋之好,可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如今的颍川荀氏,子弟遍布各地,姻亲关系更是错综复杂,哪怕出身汝南袁氏的袁绍,对于荀氏都不敢怠慢。
因此,袁绍对于荀谌也非常器重。
这一日,袁绍正在府中处理政府,忽有左右来报,言荀谌求见。
袁绍不敢怠慢,急忙亲自召见荀谌,亲切的问道:“友若此来,所为何事?”
荀谌说道:“大将军迎天子入邺城,以致天下归心,士人争相依附。吾有一侄儿,不远千里来投大将军,希望我代为引荐。”
袁绍闻言不由大喜,道:“友若侄儿,想必也出身颍川荀氏。”
“既为荀氏子弟,自然可堪大用,友若只管将之领来,孤必会为其安排一个重要官职。”
从这里就能看出,袁绍对于士族有着盲目的信任,反而不考虑对方是否有真才实学,眼看属下有人举荐士族子弟,甚至连对方姓名都不问,就直接许诺官职。
袁绍这么做,对于普通的士子以及寒门之人,或许会有奇效。
不过对于那些真正出身书香世家的士族子弟而言,却反而会觉得袁绍不善用人,未必愿意相投。
当初荀彧先投袁绍,也得到了礼遇,却仍旧弃袁绍而去,转投曹操。
因为这种士族出身的士子,根本不担心出仕的问题,只在乎所投之人是否为明主。
荀谌闻言,却是眉头微皱。
历史上荀谌投奔袁绍,除了才开始帮其夺取冀州以外,此后基本属于打酱油货色。
在最关键的官渡之战中,荀谌甚至直接玩起了消失。
他本来与自己弟弟荀彧那般,也觉得袁绍有些性格缺陷,只是碍于世家要分开下注的传统,才没有选择离去。
荀谌人虽然留在了冀州,心却未必在此。
不过自从袁绍迎天子入邺城以后,荀谌的态度也大有改变,隐约觉得袁绍或许真能成就一番大业,也打算日后尽心竭力辅佐。
他知道自己侄儿的本事,略微组织了一下语言,而后说道:“吾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
袁绍看着荀谌的神情,却是面露疑惑之色,问道:“友若有话但讲无妨。”
荀谌略微沉吟,而后说道:“大将军可还记得家兄荀文若?”
袁绍听到这个名字,脸色逐渐变得阴沉下来。
荀攸号称有王佐之才,来到冀州的时候,袁绍将之待为上宾,未曾想对方最终却选择了曹操。
这件事情,让向来自负的袁绍心中始终有一根刺。
荀彧投靠曹操以后,展示出了非凡的政治才能,让作为四战之地的兖州,居然能够自给自足,而且还可以对外征伐。
荀彧越是才能卓越,袁绍心中越不舒服。
他看到荀谌旧事重提,语气也变得冷淡,问道:“此事与荀文若有何关系?”
荀谌正色道:“所谓举贤不避亲。”
“此次吾所举荐之人,智谋胜吾十倍,若论治国或许比不上家兄,若论运筹帷幄,却尤有胜之。”
“文若有萧何之才,吾所举荐之人,却有张良之智。”
“大将军若有此人相助,扫平北方不在话下,囊括九州亦未尝不可。”
“大将军若以寻常士人身份待之,未必能将之留在冀州。”
袁绍闻言,不由大惊。
荀彧、荀谌两兄弟的才能,他可是知之甚详,却也未曾听说,颍川荀氏之内除了二人以外,还有谁如此出色。
袁绍急忙上前握住荀谌双手,问道:“友若所举荐者究竟何人?”
荀谌口中吐出了五个字:“荀攸荀公达。”
荀攸虽然也出身颍川荀氏,身份地位比之荀彧、荀谌两兄弟,却是有着天差地别。
你道为何?
原来,荀攸父亲荀彝早死,死前不过官至豫州从事,缺少了父亲这一辈的显赫,到了荀攸这里自然无法与荀彧相比。
不仅如此,荀攸祖父荀昙虽说曾官拜广陵太守,却因为党锢之祸被禁锢终身,而且也在荀攸十三岁那年便去世了。
少了两代人的底蕴,荀攸的起步自然要比同族之人低许多。
反观荀彧、荀谌,二人父亲荀绲属于“荀氏八龙”之一,曾官拜济南相。
二人祖父乃是荀淑,所生下的八个儿子各个名声卓越,并称“荀氏八龙”,就连当世名贤李固、李膺等都尊其为师。
甚至于,荀淑还博得了“神君”这么一个外号,在士林之中名声显赫。
有了父辈所遗留下来的底蕴,荀彧、荀谌二人起点就要比寻常人高上许多。
“荀公达?”
袁绍闻言,眼中却是露出了疑惑之色。
他自然听过荀攸之名,甚至当初在大将军何进麾下任职的时候,还与荀攸共事过。
只不过。
在袁绍眼中,荀攸看起来有些木讷愚笨,很多时候甚至显得有些怯懦,根本不像有张良之谋之人。
他看向荀谌,道:“吾此前与公达共事,为何并未发现其才?”
荀谌直言不讳的说道:“公达与常人不同,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彼不显智慧,只因未得明主,能让公达施展平生所学。”
“纵观天下豪杰,唯有大将军算得上是英雄,若对其委以重用,公达必会给大将军惊喜。”
袁绍心中虽然仍旧有些疑虑,可是出于对荀谌的信任,终究还是说道:“吾欲先与公达见上一面,再谈其他,不知可否?”
荀谌闻言,不由微微一叹。
他知道,接下来的谈话,将会直接关乎两个人未来的命运。
袁绍手下虽然不乏谋士,可哪怕是沮授,都难以担当谋主之位。
就连此前被周琦扣留在扬州的田丰,虽然智谋不凡,可是缺乏谋士的圆滑,如此极易触怒君主,终究难成大事。
反观荀攸,大智若愚,而且身为顶级谋士,不仅能够为君上排忧解难,还能算到君主的性格,继而拿出最容易打动君主的计策与说辞。
田丰、沮授虽为当世大才,不过在揣摩人心,迎合君主这方面,却是相差甚远。
这也是为什么,谋主能够让君主言听计从,似田丰这样的谋士,明明所出计策乃是最优选择,却往往会触怒君主。
荀谌早就看出,袁绍手下缺乏一位能够令其言听计从的谋主。
至于荀攸,若不能得到袁绍的器重,恐怕也不会留在冀州,未来不知道会投哪里,前途如何。
“吾这就引公达前来,大将军不妨考校一番。”
却说荀谌离开了大将军府,找到荀攸以后,说道:“大将军欲与公达一叙,能否将之打动,就要靠公达自己了。”
荀攸对着荀谌郑重一拜,道:“多谢叔父引荐。”
荀谌虽然比荀攸小十岁,却仍旧老气横秋的拍了拍荀攸肩膀,道:“今日相见,并非藏拙之时,大将军也是喜欢听好话之人,公达可知如何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