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6章 太子爷
“你这些鹿一年下来可以割多少鹿茸啊?”
一看到鹿群,陈诚就想到了鹿茸,已婚男士看到这玩意儿,都有一种亲切感。
“一年七八对,大概十来斤茸。”
张安想了想说道,这是去年割下来的茸。
“这么多?”
陈泽仔细看了看,发现鹿群里总共有四五头雄鹿,其中一只还特别小。
他以为最多就能割下来三四斤的样子。
“嘿嘿,我这里的鹿,茸长得比较快,一年能割两茬。”
一般鹿茸长得比较快的时候,大概在清明前后这段时间。
一大家子出门之后,小邵宇的注意力就被路上来来往往骑马的人吸引住了。
“外婆外婆,你看有人在骑大马诶。”
“别怕,它们可乖了,我抱你上去。”
本来小家伙还想要喝,但张安给他夹了个大鸡腿之后,他的注意力就被分散了。
“我这有炮制好的鹿茸泡酒,你们走的时候可以带一些回去,这东西养生效果还不错。”
“再说了,这果酒没什么度数,就跟饮料一样,给邵宇喝点没什么的。”
到了下午的时候,陈泽提出一家人出去走走。
让旁边的陈诚看着有些咋舌,这还是自家那个儿子吗?他都不太相信。
“没事,慢慢来嘛,不过要我说,你也不用太排斥相亲,去多见见也没坏的,毕竟你这年纪可不小了。”
看到大家都有,就他一个人没有,所以他缠着张安给他倒。
虽然院子还没盖起来,但是可以先去把事情定下来。
相对于县城里,到处都是煤灰,看着脏兮兮的。
“邵宇,这个是酒,不是饮料,你现在还小,不能喝酒。”
刚才在大圈里的时候,他就看到张安家的两匹大马了。
所以陈泽端着自己的碗给他倒了一点点,先把他给哄好了再说。
因为作为大姐的苏璇,跟苏颖一个样,一点酒量都没有。
陈家太子爷饮尽碗中酒,打了个嗝,脸色微红笑嘻嘻的跟他妈妈说道。
这样割掉的鹿茸又可以接着生长,到了七八月份的时候,还可以割上一茬。
小家伙一想到大黑那张大嘴和那一口大白牙,心里还有阴影再次冒出。
看着小叔子给儿子倒酒,苏璇脸上一副担心的神情。
“嗯嗯,我挺喜欢这个地方,经常都会过来,所以想弄个院子方便一些。”
“我才不要骑大黑马,它那么凶,我不喜欢它。”
陈泽点点头,他这个想法,两人的父母和陈老爷子都已经知晓。
“诶,有什么效果啊,也给我试试。”
“嗝~,妈妈,这个水好好喝。”
张安家那一坛鹿茸酒,何止是效果不错,丁一估计是最清楚的,毕竟谁用谁知道。
再看陈邵宇,小家伙正在逗弄着一头小鹿。
想让他去骑马,估计是不太可能得。
而且这两天气温都不是很高,大家都穿了不少衣服。
男人之间的话题,那是只用意会,不必言传。
年三十的时候,苏璇打电话过来,当时就提到了陈泽年初三的时候要去相亲的事情。
可这是大姨姐家的宝贝,太子爷一般的存在,张安就打消了这个想法。
大家都是男人,并且张安还是过来人,陈诚虽未开口,但张安心里已经明了。
陈泽本来就不想去,可他承受不住家里老母亲的怒火,所以只能答应。
苏璇还想继续说什么,却发现自家儿子已经端着碗,把小叔子给倒的酒给喝完了。
张安原本以为小家伙第一次喝酒,怎么都会有些上头。
兄弟两人一商量,陈泽决定这两天就去找老村长。
现在的相亲,其实绝大多数的人都还可以,跟后世不大一样。
看着两个已婚男人,陈泽不想再继续这个话题。
小家伙听到张安的话,乖乖的让张安从鹿背上抱下来,一点都不闹腾。
张安一脸诧异的看着陈泽,两人说的是买地给盖房子的事情。
单一的鹿茸使用起来,效果并不咋滴,不如那泡好的鹿茸酒来的实在,见效快,效果好。
虽然十几天看似不多,但外面却还没有到春暖花开的地步。
因为这两天去爬山的人不少,路上都是人。
张安倒是想给他弄点试试,可这玩意,据丁一说威力蛮大的,张安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妈妈骗人,这个哪里是酒,爷爷喝的酒根本不是这个样子。”
吃罢中午饭,张安泡了壶茶,大家在院子里休息,权当消食。
陈泽只是想在村里有个稳定的住所,至于是买的还是租的,都不是很重要。
张安倒是无所谓,这要是家里的其他孩子,张安高低都会给整上一些。
这年头,落户很简单,批地盖房子也不难,但没有户口的话,就很难批下来。
大花毕竟是鹿群的头领,以前也被折腾够了,现在自然要给它点面子。
“你们几个,回来洗手吃饭了。”
<div class="contentadv"> 几个大男人,带着小邵宇玩了半天,苏璇就在院子里喊开饭了。
“小姨父,这个好喝吗,我也要喝。”
不管这女的是不是已经有了对象,陈泽都不愿意去捧人家臭脚。
要是去爬山的话,很容易就弄出一身汗,难受不说,脱衣服洗澡的时候还容易感冒。
而且即便喝醉了也没事,也省得这小家伙闹人。
但前一天晚上,那女的就来找到他,私下跟他说了这些。
小家伙也跟个小大人一样,向张安要了一个小杯子。
“嫂子,你别担心了,人家村里那些娃娃,跟邵宇这么大的,都是扛着碗闷。”
一直让他吵着也不是个事,毕竟大家还要吃饭。
经常让它们去空间里逛逛,享受享受。
大河两边的田里,有的人家没有栽种冬季油菜,所以还是空着的。
“阿泽是想在这里搞个院子?”
吃饭的时候,张安还是把果子酿给拿了出来。
河岸两边的人一点都不少,但大多都是带着老人或者孩子的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