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打米房里面,冲着一旁正在收钱的老板喊道。
“好嘞,等我一哈子嘛,我先给他退哈子零钱。”
<div class="contentadv"> 老板是一个四五十岁的中年汉子,还在给上一个打米的人找钱。
见到生意来了,笑着跟张安说道。
“小幺弟谷子在哪点儿,先拉进来称一哈。”
花了两分钟,老板把钱找给了那人,点清无误之后,就奔着张安来了。
“嗯嗯,老板你先把大门打开嘛,我直接把车倒进来,也少扛几步路。”
“好嘞,我去拉开,你倒进来嘛。”
老板一听这话,就更高兴了,因为这意味着张安要打的谷子比较多。
大生意上门,换了谁遇到都会非常高兴。
果然等到张安把皮卡倒进米房之中,老板的笑容就没停过。
这一车谷子怎么都有一千多斤,碎完能赚不少钱。
“幺华,喊你哥出来帮忙大米哈。”
称重的时候,老板就把家里的两个儿子喊过来帮忙。
一方面是称重的时候,人多一点,称的也快一些。
还有就是待会儿大米的时候,这么多谷子两个人搞不赢(搞不赢,就是搞不过来的意思)。
多两个人在这里,撮米也要快一些。
这大生意就是不一样,平日里那些打一两百斤谷子的人可没这个待遇。
“小幺弟,总共一千二百五十斤哈,你打这么多就算一千两百斤嘛。”
称完这一车谷子,老板见张安一次打这么多,还主动给免了零头。
“行嘛,多谢老板大方了,待会儿我还要拉一车过来呢。”
按照一块去打一百斤来算,五十斤就免了五毛钱。
钱虽然不多,但别人也是小本生意,让五毛钱已经很大方了。
老板一听张安说还要打一车,脸上更开心了,嘴里一连说了几个好字。
“哟,老弟这个是血稻哈,我是好多年都没见有人栽过这个谷种咯。”
先扛着两口袋谷子倒进碎米机的斗里,老板一看这红色的稻壳,有些惊奇的说道。
他两个儿子更张安差不多大的年纪,估计是没见过血稻,看着血红色的谷子有些好奇。
“哦?老板也认得着这血稻啊?”
“咋个会认不到嘞,以前我们都还吃过,只可惜产量不得行,现在大家都栽杂交水稻咯。”
一说起这个,老板就开始回忆当年,“不过这个米产量少是少了点,但是煮饭好吃,经得起饿。”
老板一说这句话,张安就知道他是吃过的,因为这血米煮的饭吃了比白米饭扛饿。
想着张安还要打拉一车过来打,这老板也没多说,马上拉了电闸,启动碎米机。
这机组不愧是大机组,刚一启动,就全是震耳欲聋的轰鸣声,比张新民家那小机组大太多了。
老板的两个儿子,一个在帮忙装米,一个在帮忙上谷子进斗。
而老板,则是在机器旁边调节碎米机,争取给张安少弄些碎米出来。
一千多斤谷子,足足打了半个多小时,才全部碎完。
在他们父子三人的帮忙下,张安把大米跟糠都装袋,然后全部扛上车。
付了这一次的打米钱,张安才拉着米出门。
而老板站在门口,看着里去的张安就跟望夫石一样,盼君早日归来。
把这两千多几斤谷子打完,就有二十多块钱的收入,去点几块钱的电费,其他的都是纯赚。
一直花了一个多小时,张安才把两车谷子给打成了大米。
空间出产的血稻出米率还挺高,超过了百分之七十以上。
一千多斤血红血红的大米摆在眼前,张安顿时心里升起一股豪气的感觉。
只不过看着旁边那几百斤米糠,就有些糟心的感觉了。
这东西有点像鸡肋,给张安一种食之无用,弃之可惜的感觉。
刚刚他问了打米房的老板,如果老板收糠的话,他就全部给卖了。
可惜这年头米房里还没有开始收糠,张安只得一起拉走。
不过也无所谓,空间里这么大,先堆着里面也不碍事,万一迟早用得上呢。
到了街上,到处都是人,不愧是过年,出来玩的人一点都不少。
毕竟在往日的时候,不到逢集日这街上从头到尾都冷冷清清的,见不得几个人。
人太多车开不进去,张安就把车停到街口,徒步走到里面。
“卖糍粑,黄豆面糍粑,好吃的很,大家快来买。”
走了几步,张安就遇到一个老头推着自行车在卖豆面糍粑。
这东西其实就是打好的糍粑,然后切成拇指大小,然后裹上炒好的黄豆面,味道可好吃了。
也有一些地方,把它叫做炉打滚儿。
“老汉,帮我裹两块钱嘞,多裹点豆面哈。”
这东西在后世见不到什么人卖,张安都很多年没吃了。
这会儿看到人卖,就靠过来买点解解馋。
“诶好,马上给叫你切哈。”
老头看到生意来了,应了一声,就把自行车停到了路边,也不堵着别人走路。
最后才摇着把手给张安切糍粑,这东西现在都是五毛钱一份,一份有二十四个。
张安要了两块钱的,老大爷摇了半天才切完,裹好了以后,好大一袋子。
“来娃子,你喜欢豆面,我给你多装点在袋子里头哈。”
张安提着袋子,老大爷又舀了一瓢豆面往里面是撒。
“这豆面香的很麻,是你老人家自己炒嘞啊,里面放了红糖哦。”
张安刚结果装糍粑的袋子,就忍不住用竹签扎了一个放进嘴里。
软糯的糯米糍粑,配上炒了红糖的豆面,简直绝配。
“是呢,这豆面我老头都炒了十几年咯,用的豆子都是我们家自己种的黑嘴黄豆,炒了吃香得很。”
听到张安夸这豆面炒的香,老头子两只眼睛都笑眯了。
一路走一路吃,到了卖杂货的商店门口,张安才把这两块钱的糍粑吃完。
进到店里找老板买了个大号的喷雾器,张安就想走了。
到门口的时候,才记起来老母亲交代的针线,然后又回头找老板采购一番。
当然了,还有张安心里一直念叨的葡萄藤是不可能忘记的。
来到李宏斌家院子里,许久都没人打理的葡萄树,架子上的藤子都已经红杏出墙了。
张安甚至连院门都不用开,站在院墙外面,就砍了几大截。
他们家这一株葡萄长势非常好,结出来的葡萄又大又甜又好吃,不比那些大牌的差。
张安想着回去之后,让他们经常来打理打理,要不然这么好的东西,荒废了就太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