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办理户籍证明书并不难,难得是伪造过往经历。
大岛晓美给林海设计的身份是山形县一家保育院长大的孤儿。
那家保育院已经倒闭,除非有心人花大力气调查,否则被拆穿的几率很小。除此之外,林海“曾经就读”的小学和初中也已经关门,大岛晓美的朋友称可以搞定学业证明,但是恐怕经不起有心人推敲。
“我只能做到这种程度了。”大岛晓美有些无奈。
“已经很好了。”
林海挺知足,至少乍一听不是漏洞百出。他很清楚,哪怕编的再好,假的终究是假的,迟早有一天会露馅,更何况他打算成为偶像,闪光灯下可藏不住多少秘密。
能瞒一天是一天吧。
林海心想,偷渡不是多大罪名,只要拥有无法被忽视的影响力,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对了,”大岛晓美突然想起般,随口说道:“渡边先生的经纪人刚才打电话来,我跟她说你的名字是hayashi-kai,r-kai是你的艺名,她的建议是直接用英文名kai……”
说者有意,听者有心。
林海知道大岛晓美打算模糊他的“中国血统”,之所以选择这种委婉的说辞,大约是怕伤害他的自尊。林海表示她想多了,他不是玻璃心,血脉也不是区区姓名能够改变的,再说他也没打算隐瞒太久,只是这些话没必要和对方说。
……
次日一早,林海和大岛晓美早早来到了位于赤坂的三得利音乐厅。
这座音乐厅是在著名指挥家卡拉扬的协助下,由三得利集团出资兴建,是东京第一座现代音乐厅,也是亚洲最顶级的音乐殿堂。
林海穿过正在施工的“卡拉扬广场”,来到音乐厅的正门前,心中充满了感慨。
就在三天前
(本章未完,请翻页)
,他还在街头流浪,几乎沦落到工地搬砖的地步,现在却即将登上亚洲最顶级的舞台,这是他做梦也想不到的。
……
提到日本音乐,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动漫歌曲,事实上日本的音乐产业非常发达,即使在二十年后,依然稳坐亚洲老大的宝座。
这是由历史和大环境决定的。
在十九世纪中叶,也就是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就开始在全国开办“西洋音乐课程”,号召学习乐理乐谱,并鼓励人民采用西洋乐器创作音乐。
到了二十世纪初,爵士乐开始在美国黑人中流行,同一时期,日本人也开始了模仿、学习和融合创造。可以说,日本的爵士乐和美国基本上是同步发展的,论氛围和乐迷数量,甚至还要超过美国。
这也和教育界对音乐的重视密不可分。
日本从小学开始就有各种音乐“部活”,常见的如吹奏乐、轻音、管弦乐和爵士乐等,演出机会更是多如牛毛,有些学生团体的水平甚至不逊于职业乐团。
家庭教育方面。在日本经济最繁荣的八十年代,家庭钢琴拥有量一度达到20,而直到林海穿越前夕,中国家庭的钢琴拥有量也才不过05,追了四十年,仍有四十倍差距。
林海上辈子刚到日本的时候,感受到的就是这种“令人绝望的差距”——
论技术,他闭门苦练的时候,人家在跟团表演,仅仅乐队配合上就差了好多;论眼界,在这个唱片年销量超过四亿张的国度,很多小学生脑袋里的“曲库”都比他庞大。
更可怕的是音乐理念上的差距——或者说差异更准确。
有人说过这样的话:日本擅长作曲,中国擅长作词——姑且不说这算不算脸上贴金,这句话本身就有问题。
中国词美,那是因为汉语特有的音韵和节奏感决定的,日语只有5个元音,汉语则有10个,韵母更是高达22个,使得汉语天然具备音乐之美。
但是,现代音乐源于西方古典乐,是建立在“作曲”之上的,“词”只是“曲”的辅助表达,两者地位并不等同。
说白了,古典乐对欣赏者的要求太高,时间又太长,普通人既听不懂也坐不住——毕竟不是谁都能从德彪西的音乐中听出光谱效应——为了迎合他们,音乐家给乐曲加上“备注”,同时缩短时长,渐渐形成了现代流行乐。
……
其实这都是中国人玩剩下的。
从汉乐府到宋词,同样是先有曲后有词,同样是从庙堂走向市井,同样在结构和时长上做出了妥协,实际上到了宋代,已经形成了庞大的流行乐市场,甚至催生出“明星效应”和“粉丝经济”。
可惜,当时没有版权制度,翻唱又比作曲容易,于是词人火了,乐师凉了。再加上战争等多方面原因,中国音乐就此走向没落。
更要命的是,后人从那段历史中学到了两条“宝贵经验”——
第一,翻唱是个好东西。
第二,作曲是什么东西?
所以看看现代华语乐坛,不管你承不承认,写词的就是比作曲的风光。
如果说中国音乐是锅汤,至少一半的词人是老鼠屎,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某“梦”——我管你曲子是什么意思,反正普通人听不懂,统统抒情散文走起您呐!
你以为这是小事?
这就像给练习题附上了错误答案,毁掉你的所有问题,然后告诉你——都选c!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