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二战河西 (抵达居延)
霍去病和刘瀚这一路走得艰难,可他们终究是到了居延泽畔。
这时候的居延泽可是大绿洲,大湖,像是海一样。
湖面上碧波荡漾,湖畔芦苇丛生,湖中生长着鲤鱼、鲫鱼、大头鱼、草鱼等鱼类,天鹅、大雁、鹤、水鸭等常来此栖息。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站在湖边,日光照射湖面,波光粼粼,刘瀚内心分为平静,他感觉好像所有的烦恼都消失了,一同消失的还有这些天的疲惫和痛苦。
微风拂过脸庞,带着湖水的气息,他只感觉内心无与伦比的宁静和满足。
“此情此景,我真想吟诗一首。”
刘瀚诗意高涨,可感觉又啥都说不出来,后世好多诗词不符合这场景。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不行,不应景,没有那么多绿柳。”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不对,这不是西湖。”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没有荷花呀。”
想了一会儿,他终于想了两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你这是诗?”
霍去摇摇头,他欣赏不来。
汉代文人写诗的很少,西汉文人诗主要有以刘邦《大风歌》为代表的楚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传统典雅的四言诗以韦孟《讽谏诗》等为代表。
华夏诗歌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先秦时期,那时代最早的诗歌形式是“诗”,由音乐和歌谣演变而来,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生活和情感的感悟和抒发。
随着时代的发展,诗歌逐渐成为文化的重要表达方式,尤其是在唐宋两朝,诗歌达到了鼎盛时期。
而这个时候,汉武帝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没有多久,儒家虽然开始强大,但诗歌真的不算多。
汉代诗歌是在《诗经》、《楚辞》和秦、汉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致经历了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创作、从乐府歌辞到文人徒诗即“古诗”、从四言体到五言体、从骚体到七言体、从叙事诗到抒情诗的发展过程。
汉武帝后期,完全打赢匈奴后,他开始享乐,正式建立乐府官署,由精通音乐的李延年充任协律都尉,负责制定乐谱和训练乐员,同时大规模地搜集民歌配乐演唱。
乐府官署的设置,使汉代民歌得以大量保存,在汉代文人诗坛特别冷落的情况下放射出异常绚烂的光彩,从而形成了中国诗歌史上继《诗经》、《楚辞》之后的第三个重要发展阶段。
汉乐府民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其中有些诗揭露了官僚贵族的豪奢与残暴,反映了劳动人民生活的痛苦,展现了汉代社会尖锐的阶级对立,传达出被压迫人民愤怒反抗的呼声……
“听着还可以。”
哪怕他听不懂,但感觉很有韵味,霍去病洗一把脸,脸上露出笑容,这一路真不容易。
他们只是抵达这里,便能名留史册了,
历史记载,西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入居延收河西,史籍始见“居延”。居延是匈奴语,同今蒙古语“乞颜”,意为“隐幽”的意思。
他筑遮虏障,设居延都尉、居延农都尉、河渠司,其时可由张掖河乘船直抵居延海……
刘瀚的到来,使得历史改变了,提前了足足一年。
当然,刘瀚的不知道的是,在后世,由于上中游建立众多水库和过度用水,弱水经常断流,无力抵达居延海。
1961年,西居延海干涸;
1993年,东居延海干涸。
两颗戈壁明珠,流干了最后两滴泪。
居延海干涸,生态急剧恶化,草场沙化,胡杨林只剩树根。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千里无人烟,风吹石头跑。
居延海北边是地势较高的鞮汗山,处于东西风口上,湖底泥沙很细,很容易形成沙尘暴。而这里吹起来的泥沙,向东可以覆盖华北平原,首都的部分沙尘暴源头就来自这里。
怪不得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终于,经过数年无数人的综合治理,减少上中游用水,调整种植结构。
2003年,弱水重新流入东居延海。
2018年,西居延海也有了河水,戈壁大地欢腾起来。
2023年,持续不断的努力,使得东居延海面积超过40平方千米,碧波荡漾,芦苇摇弋,游人如织,居延海复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