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太学之路
一番认识之后,刘良看了几眼刘胖子,没有过多交谈,这些年,他这个大侄子刘縯时不时就收留一些人,他已经习惯了。
似乎想到什么,便说道:“过些时日,你们去长安求学吧,特别是秀儿,老在家里种田也不是事。”
听说要去长安求学,刘秀笑了,他在家里也不是天天种地,叔父刘良也教他们识字,读书的,他是喜欢学习的。
这个时候,一旁的刘縯笑了,“三弟学啥,好好种田就可以了,三弟的性子和当年的合阳侯一模一样。”
刘秀无奈的笑了笑,没有反驳,其实这样的话,他这个亲大哥不止一次说过。
刘縯口中的合阳侯是刘邦的二哥刘喜,此人从小就很老实,也胆小怕事,只知道埋头陇亩,胸无大志,辛勤耕作,可略有节余,稍置产业,因此得到父亲刘太公的赞扬,说其干活卖力,持家有方。
反之,当年的刘邦其实一点都不被刘太公喜欢,他老爹刘太公认为刘邦是个无赖,不能处理生产的事务,不如儿子刘喜勤快。
当然,刘邦可不这么想,他认为大丈夫应该建功立业,在见到秦始皇后发出了“大丈夫当如是”的感叹。
刘邦心里觉得做农活不是大丈夫该干的,大丈夫应该像自己一样立大志才行,比如当个皇帝。
后来,刘邦真得了天下,有一次在酒会上,他看到自己的兄长刘喜和侄子等人都恭敬地向自己敬酒,心里十分得意。
想起自己以前因为整日不干农活,而是四处交友,时不时带朋友来家里吃饭,经常遭到自己父亲刘太公的训斥。
父亲刘太公还说自己不如二哥,以后需要二哥接济。而如今所有的刘家人都靠当年他们眼里不成器的人养着。
想到这,刘邦很是开心,便问自己父亲刘太公,是自己二哥有本事还是自己有本事,这时刘太公连忙说刘邦本事大。
刘邦听了哈哈大笑,几杯酒下肚,宴会的气氛变得更热烈了……
这也就算了,刘喜后来干了蠢事,汉高祖刘邦下诏封刘喜为代王,统辖今河北、山西一带。
汉高帝八年(前199年),匈奴入侵代国,身为代王却毫无军事才能的刘喜,根本无力坚守边疆,最后只好弃国独自逃回洛阳……
好家伙,敌人一来,自己国家都不要了,你是后世赵跑跑?完颜构?刘邦大怒,褫夺王爵,贬为合阳侯。
到了如今,王莽篡汉,建立新朝,这一下,刘氏一族也从尊贵的皇室子弟变为平民。
对于家道中落的刘縯来说,皇族是他唯一可以炫耀的身份了,可是随着王莽的称帝,这唯一的光环也彻底失去了。
刘縯对此自己非常气愤,这吹牛的资本也没有了,我还如何装B呀?
于是,他想恢复汉朝,学习老祖宗刘邦,以他为榜样,不干农活,也不经营家产,反而卖掉部分家产结交天下英雄……
反观,而刘秀则是非常勤奋地种田养家,很像当年刘邦的二哥刘喜,所以刘縯经常嘲笑刘秀,说他是当年的刘喜,以后不会有什么大成就。
天凤元年(公元14年)七月,益州夷不堪扰,起兵反莽,杀益州大尹程降。王莽遣平蛮将军冯茂发巴、蜀、犍为吏士,前往镇压,连年不克。
同年,刘秀和他大哥来到长安了,他大哥随便看看就回老家继续谋划了,他则在长安多待了好几年。
在这里,刘秀遇到一个很重要的朋友,那个人叫邓禹,才13岁,长得清秀。
邓禹是南阳郡新野人,十三岁的时候到长安太学游学,能背诵整部《诗经》,学富五车,见识非凡,被人称为南阳神童。
他的外貌看上去与同龄人相差无几,但透露出一种成熟和深思的气质,有一头乌黑且略显凌乱的头发,看起来有些不修边幅,但这并不妨碍他那灵动的眼神。
他的眼睛深邃而明亮,带有一种异常的思索力,仿佛他的灵魂深处蕴藏着无尽的智慧,锐利而警觉,透露着对周围环境的敏感和观察力,面容略显清秀,五官精致而端正。
双眉修长而黑,微微上扬,透露出一种自信和聪慧,鼻子挺拔而立体,给人一种坚定和果断的感觉。
嘴唇细而柔软,下巴修长而线条分明,略显消瘦,步伐轻盈而敏捷,穿着整洁而舒适的衣物,注重实用性。
大概是惺惺相惜,两人一见如故,这一年,刘秀19岁,邓禹13岁。
只因为多看了一眼,从此难以忘记,邓禹便认定刘秀不凡了,成为了他的小迷弟。
关于刘秀的长相,史书记载说:“他身长七尺三寸,美髯眉,大口隆准,确是汉朝龙种,比众不同。”
七尺三寸,换算一下,也就是现代的1.75米左右,在如今看来,也许刘秀的身高并不算高,但是在当时人们的眼中,刘秀已经算是比较高的。
毕竟古代人普遍吃的一般,一年都吃不到肉,好些农民时常挨饿,身高自然上不去,一点营养也没有,这也是他们短命的原因之一吧。
髯指的是两颊上的长须,美髯眉衬托出刘秀飘然的气质,后世的关羽就是美髯公,刘秀有着一副高挺的鼻子,饱满的额头,白皙的肌肤,有神的眉目。
用后世的话来说,就是刘秀长着梁朝伟一样的美眼,刘德华一样的高鼻,像是古天乐早期一般皮肤白皙如玉,丰神俊朗,绝对是一个大帅哥,几大天王合体那种。
两人一起进入太学学习,这个太学可了不得,为华夏古代最高学府,当时的新朝可以算是世间第一强国,那太学自然是第一学府,没有之一那种,地位甚至超过后世的哈佛。
太学始设于汉武帝元朔五年,他采纳董仲舒“天人三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上书“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
汉武帝便于京师长安设立太学,而太学之名始于西周。
夏、商、周,太学的称谓各有不同,三皇五帝时期的太学名为成均,在夏为东序,在商为右学,在周代名为上庠。
最初太学中只设五经博士,置博士弟子五十名,全国上千万人,只有50人,可想当初太学质量之高。
从武帝到新莽,太学中科目及人数逐渐加多,开设了讲解《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周官》、《尔雅》等的课程。
汉元帝时博士弟子达千人,汉成帝时增至三千人。
王莽上台,建立新朝后,为了树立自己的声望,并笼络广大的儒生,为他歌功颂德,便在长安城南兴建辟雍、明堂,又为学者筑舍万区。
一番操作下来,博士弟子高达一万余人,太学规模之大,实前所未有,就是比之后世大学也不差了。
这太学进去可了不得,一旦进入,便被称为“博士弟子”,有免除赋役的特,而且毕业后,可以直接当官的,再差也可以后补,不用考试,毕竟这个时期没有科举,大多是举孝廉。
当然,在太学的时间,刘秀还认识了严光,还有加深了朱祐和二姐夫邓晨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