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大唐国力愈发强盛,往来长安之人只多不少,或许大唐对于通行状况能有更好的规章呢……</p>
李世民思考着。</p>
关于分流,先秦古籍《考工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序三门。”</p>
王城外之三门,三门中有三途,男子由右、女子由左,车由中央。</p>
在唐太宗以前,路上行人,车辆往来,尚无左右之分,靠“金吾晓传呼,以戒行者”。</p>
即派专人在城内街道上游走呼叫,维持行人交通秩序和戒备防务。</p>
后来,中书令马周提出了“城门入由左,出由右”这个行走法则,出入城门,进入的人左行,出去的人右行。</p>
这个方法被李世民采纳了。</p>
……</p>
相比一些人对于交通的感叹,也有人好奇起来,怎么后人对某些地方的态度有些微妙,相比于另外两处,倒是比较偏袒澳地。</p>
甚至连嫡庶都扯进来了,真是令人哭笑不得,还有港地后人开玩笑说什么不要发卖他,难不成后人也分嫡庶?</p>
古时的宗法制也强调嫡长子继承制,正妻所生的长子拥有优先的继承权和地位。</p>
嫡庶不仅是家族内部的等级划分,也是社会地位的象征。婚姻和家庭背景往往决定了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因此,嫡子因其母亲的地位,往往在社会等级中占据较高地位。</p>
到了隋唐,科举制兴起,选官不再完全依赖于出身,庶生子也有机会通过才能获得官职,从而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p>
宋朝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普及,嫡庶之分的观念开始有所淡化。</p>
像《红楼梦》中,对嫡庶之分的描写就不如人们想象中那样严格。</p>
靠前些的时空可能还会因为后世拿嫡庶开玩笑而不悦,往后的时代或许就置之一笑了,反而对于后人口中的三个地方更加好奇。</p>
这三个地方……都是沿海呢。</p>
而且偏偏处于边境。</p>
想起后世的状况,哪怕天幕从没有细说过,一些敏锐的人已察觉出了不同。</p>
朱元璋皱了皱眉头。</p>
又是海,他对于大明的经济问题绞尽脑汁,海能解决他的烦恼吗。</p>
后世的时局他也有所了解,不过看后世朝廷这样励精图治,朱元璋还是更为自己的大明忧心。</p>
哪个朝代都有不让皇帝省心的地域。</p>
比如蜀地,还有句“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的古语。别看它在西南,但那是皇帝最操心的地方。</p>
为控制好蜀地,元朝时就有汉官建议,把汉中划给陕西行省。因为汉中一直是出入四川行省的交通要道,如果把汉中从四川行省划出来,控制了出入蜀地要道,那就没有人能割据了。</p>
还有淮海,指江苏、山东、河南、安徽四省的交界的地方。这个地区的中心大概在徐州。</p>
它是帝王之乡,出过刘邦、项羽、朱全忠等人。如果古时成立淮海省,那聚集在这个省域内的人就是皇帝最闹心的地方。</p>
陈胜、吴光起义发生在这一地区,黄巢起义在这里,梁山好汉也属于这一地区,杜伏威,王仙芝、张士诚、朱元璋等人的起义也在这一地区。</p>
为了有效控制这一地区,皇帝把徐州划给了江苏管辖,这样就失去了中心了。</p>
在清朝时,南京也是令清朝皇帝蛮头疼的一个地方。十朝古都,而且频海邻江,能够辐射东南。</p>
太平天国在南京建都后,清朝也是费了很大劲才算剿灭。所以清朝后来就把芜湖划给了安徽。因为芜湖是南京的南大门,清朝皇帝认为把芜湖给南京分开了,谁也不敢在南京做乱。</p>
还有山海关,北部游牧部落基本都是从北向南打,只要山海关打下来,中原就尽收眼底。</p>
金国、蒙元和满清都尝到了山海关甜头,也意识到山海关的重要性,所以金、元、明、清的皇帝为了巩固统治,就把都城选在北京。</p>
因为这里离山海关最近,防范加强,山海关成了内关,防范前沿就要往北推了。</p>
……</p>
因着这些经验,各时空对于天幕上的后人讨论偏袒那个地区也没多在意,不过就是玩笑调侃,他们也跟着笑一笑就罢了。</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