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雪淞散文随笔集搜小说”查找最新章节!</p>
大兴土木</p>
蠃政是好大喜功的,从小就是这样,好想大事,好做大事。统一中国后他的这个喜好发展到了极致。一方面他调动数十万军队南征北伐,在稳定边疆的基础上扩土开疆。另一方面,他大兴土木,在短短十年的时间里搞了数个规模巨大的工程,哪个工程用工都超过十万人以上。其中两个工程即长城和始皇陵成为世界的八大奇迹之一。可见其工程的影响之大。下面就依次说一说这些规模巨大的工程。</p>
长城</p>
在战国时期,很多国家都修过长城,用来防御敌人入侵。秦国、赵国和燕国为了防备北方的匈奴,都修过很长的长城。蒙恬在北伐匈奴胜利后,又按照秦始皇指示带领三十万军民修筑北方长城。蒙恬修长城时,利用了过去的旧长城,整修加固并把他们全部连接起来,西从甘肃临洮开始,东到辽东,全长5000多公里,号称万里长城。长城高度从5米到10米,100多米就修一个碉堡,用来监视敌情。在险要的地方修了烽火台,如果有敌人入侵,发出警报。白天点柴草,柴草里有狼粪,烟可以直直地升到很高的天空,使远处的哨兵看到。夜里就点燃掺杂硫磺的干柴,这样火很亮。秦朝长城共用了9年的时间才完工。</p>
驰道</p>
秦统一后,秦始皇下令拆毁以往各国修筑的关塞、堡垒等障碍物。为了加强交通运输,于公元前220年修建了以首都咸阳为中心的驰道。主要干线有两条:一条向东直通燕齐,一条向南直达吴楚。这些驰道宽五十步,道旁每隔三丈栽青松一株。</p>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命令蒙恬修了一条由咸阳向北延伸的直道,经云阳、上郡直达九原,全长1800余里,这条“直道”的遗迹现在尚可辨识。</p>
另外,还在今云贵地区修“五尺道”。又在今湖南、江西、广东、广西之间修筑了攀越五岭的“新道”。这样,一个以咸阳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把全国各地联系在一起了。同时,规定车轨的统一宽度为六尺,保证车辆畅通无阻。</p>
近年在河南南阳的山区里惊奇地发现有古代的“铁路”。经碳14测定,系2200多年前的秦朝遗留,还是复线,用马力拉动车辆。专家们都惊叹我国古代2200年以前竟然已经有如此先进的交通设施。</p>
秦始皇的“铁路”不是钢轨,而用木材铺设。作轨道的木材质地坚硬,经过防腐处理,至今尚完好。</p>
路基夯筑得非常结实,枕木就铺设在路基上。专家认为枕木的材质比较软,不仅是为了减少工程量,比较软的枕木可以和夯筑得非常坚硬的路基密切结合,使车子在上面快速平稳行驶。</p>
经过测量惊奇地发现,秦始皇的“铁路”枕木之间的距离正好和马的步子合拍。马匹一旦拉车上了轨道,就不由自主地发生“自激振荡”,不能不飞快奔跑。到了下一车站,马儿就可以逐渐减慢速度并停下来。换上另一匹吃饱休息好的马,继续飞驰前进。这样就可以达到很快的速度。由于使用轨道,摩擦力大大减小,所以马也可以一次拉很多货物。专家认为这是一种最节省地使用马力,效率极高的方法。速度至少一昼夜六百公里。由于马拉车在木轨上飞驰,故称之为“驰道”。历史记载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在全国建设驰道,依此看,他竟然在2200年以前就已经在全国修建了一个“铁路网”。</p>
对于秦始皇的车同轨各说不一。一些人解释为车轮子的距离必须相同,这虽然符合字义,却也难以解释。现代公路上,各种不同类型的汽车轮子间距各不相同,照样行驶。为什么秦朝的“公路”上必须使用相同的车轮间距呢?现在发现秦始皇的“铁路”,一切都迎刃而解了,因为轮距要适合轨距。</p>
当时我国广袤的土地上到处都是森林,有良好的木材,这就为修建“铁路”提供了物质条件。如有损坏,随时随地可以取得木材修复,这是秦朝“铁路”网的物质条件。</p>
秦朝时的车子,其轮子非常奇特,对照秦朝的“铁路”,一切都明白了,原来车轮的这种特性,使得它既可以在普通的公路上跑,也可以随时进入“铁路”飞驰。</p>
秦驰道宽五十步,非常宽。有人认为是公路和复线“铁路”并列而行。车子如有需要,可以随时上铁路,也可以随时由铁路上公路。</p>
问题是秦国的铁路网后来为什么没有流传下来呢?</p>
专家认为,秦朝末年的连年战争,造成了很大的破坏,汉朝皇帝没有能力为自己的御车配备颜色相同的马,许多将相只能坐牛车。由于严重缺少马匹,铁路被废弛了。而没有车子在上面跑的铁路,反而阻碍了交通,所以秦始皇的“铁路”,有的在战争中被毁,其余的绝大部分也在战后被拆,成了普通的公路。汉朝的经济到了很久以后才复苏,又长期实行无为而治,所以一直没有劳师动众重修“铁路”。加上秦朝的驰道也太宽了,因此在后来经济复苏中,许多道路被开垦为耕地,变窄了,甚至完全不复存在了。再者,秦朝的“铁路”显然是用于长途运输的,而汉朝长期分封诸侯,各地群众也没有长途运输的必要,运输线变短,也因此失去了修建铁路的必要性。</p>
灵渠</p>
北有长城,南有灵渠。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为了加强交通运输,在广西桂林兴安这片土地上开凿了世界水利史上第一条34公里长等高线人工运河——灵渠。灵渠是现存世界上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与四川都江堰、陕西郑国渠齐名,并称为“秦的三大水利工程”。郭沫若先生称为:“与长城南北相呼应,同为世界之奇观。”</p>
灵渠由铧嘴、大小天平、南渠,北渠泄水天平、陡门及秦堤组成。秦堤在兴安灵渠的南渠与湘江故道之间,用以防止南渠渠水泄入湘江故道,保护南渠不受洪水冲击。堤高2~7米,宽4.5米,最宽10余米,自分水塘至大湾陡,全长3150米。堤下1米多处开了“渠眼”,丰水期可排洪,枯水季节则溢出细流以灌溉农田。堤上古木成荫,构成七里长堤风景道。灵渠设计科学,建造精巧。铧嘴将湘江水三七分流,其中三分水向南流入漓江,七分水向北汇入湘江,沟通了长江、珠江两大水系。</p>
从此,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在这里牵手,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在这里融汇。灵渠,成为当时中原地区与岭南的水路交通要道,不仅成就了秦始皇的统一大业,它还促进了中原与岭南经济文化的交流与繁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