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川为战国时期韩国故地,有法家传统,高仕官,好文法,其地士人多修习小杜律。故而颍川之地世家之间互为交结,相与婚姻,吏俗朋党。而且颍川这里私学盛行,兼容并蓄,许多人并不拘泥于律法,而是也精通经学。直到如今,共有几家声势最大。”
“颍川荀氏,自神君荀淑起,李固、李膺是当世的名士,都愿意拜荀淑为师。荀氏八龙,闻名天下,其余后辈,荀彧,荀谌,荀攸等人,也冠绝一时,俱为大才。“
“颍川陈氏,有着陈寔、陈纪,陈谌,于当世皆负盛名。陈纪子陈群,容中下士,则众心不携;进吐善谋,则众议不格。至德纯粹。此人文烈可以招揽。“
杨烈一听,马上明白,这位陈群,不就是那个订立九品中正制的大牛么?后世对他,可是评论极高。徐庶居然说他可以招揽?
杨烈尽管激动,却不动声色,继续问道。
“还有呢?”
“长社种氏,不过钟繇如今却在长安任黄门侍郎。”
“除此以外,颍川这里,还有原本韩馥的韩氏,方氏,庾氏,周氏等家族。至于接不接受文烈的招揽,那倒是要看情况了。”
徐庶介绍完毕,杨烈接口说道。
“那元直的同窗好友之中,可有所举荐?”
徐庶一听杨烈这么问,有些为难的开口说道。
“举荐之心,我当然有,不过,他们好多根本没有考虑过洛阳,更是不想家族搬往洛阳,即便举荐,他们不愿,也是无奈,倒不如不做举荐为好,将军到时候,看谁愿意前去洛阳,私下商谈就是。而且,我看洛阳那里,制度完备,大局正好,不过缺少具体执行之人罢了,就是不怎么有名的人,只要识字明理,用心做事,一定不会比别人差的。”
杨烈听了,哈哈一笑,徐庶这明显是不看好自己招揽那些名门望族的文人名士,那些人绝对不会把自己和鲍鸿两个武人看在眼中的。所以,在拐着弯劝自己不如招揽一些明理的寒门读书人才是最好最合适的。
这样一来,免去诸多麻烦不说,还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元直有话直接说就是了,不用拐着弯劝我。我很明白的。这些世家大族心中,想的都是什么。毕竟我家祖上可也出过列侯的,不是什么都不懂的愣头青。放心吧。”
徐庶一听杨烈这么说,才猛然想起,身边的这人,如果不是家族有着一个酷吏的名声,比起别的那些人,哪里差了?而且就如今洛阳那里,已经比许多人强的太多了。可见名声害死人啊。
“文烈到是看得开,是我相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