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上如果说孔子是老大的话,只有朱熹谁敢称老二。</p>
朱熹是继孔孟之后,中国儒学最著名的代表人物。</p>
他是惟一一个不是孔圣人亲传的弟子,而享祀孔庙的人。</p>
他融合儒释道三教,并加以时代的改造和创新。</p>
集宋代新儒学之大成,对中国后期封建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p>
其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实在太大了,三朝都把他的儒学思想奉为官方哲学。</p>
比如说朱熹提出的四书,每次科考都是从这四本书里面找考点。</p>
以至于天下读书人的思想都被这四本书禁锢了,直到清代溥仪退位才废除。</p>
“朱熹生于公元1130年,字元晦。”</p>
“父亲朱松学识渊博,历任著作郎、吏部郎等职,封粤国公。”</p>
“有着家学渊源的朱熹五岁时,便能诵读《孝经》。”</p>
“六岁和小朋友一起游玩时,在沙洲上划出八卦图形,向父亲问寻天地之事。”</p>
“可见有大作为之人,其童年时就异于常人。”</p>
“然而,朱熹的幸福拐点在十四岁时到来了。”</p>
“这一年,因父亲极力反对权相秦桧主张的宋金议和,遭贬后转任江西饶州知州。”</p>
“也许是憋气窝火,再或者是其他阴暗势力的原因,还未到任就病逝了。”</p>
“幸运的是,朱松临终前把朱熹托付给几位极有才华的好友教育和抚养。”</p>
“公元1147年,时年十八岁的朱熹在乡试中考取了贡生。”</p>
“第二年,朱熹进京参加科举,赐同进士出身。”</p>
“名次虽然不是很理想,但从历史的结果来看。”</p>
“人生真正有大成就的往往都不是书本成绩名次最靠前的,从朱熹的人生结果来说似乎也是如此。”</p>
“公元1151年,时年二十二岁的朱熹被授予泉州同安县主簿一职。”</p>
“年轻气盛,刚毅忠贞的他一到任,便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p>
“针对当地的腐败风气,提出了治理方法。”</p>
“持正守拙的朱熹对浑浊的官场自是很难接受,毅然辞官而去。”</p>
“而后拜承袭了二程洛学正统的李侗为师,由此奠定了朱熹后来学说的基础。”</p>
“公元1162年,宋高宗赵构以需多休养为由。”</p>
“因赵构无生育能力,传位给养子赵昚,史称宋孝宗。”</p>
“宋孝宗在继帝位的前一年,金帝完颜亮就撕毁和议举兵南侵。”</p>
“在朝中多数大臣主张逃跑的情况下,时年三十五岁的宋孝宗就曾主动上书,请求领兵与金军决战。”</p>
“因此,宋孝宗从骨子里是一个主战派。”</p>
“因而在继位后第二个月,就颁布手谕。”</p>
“召主战派老将张浚入朝,共商恢复河山的大计。”</p>
“公元1163年五月,宋孝宗任命张浚为北伐主帅,展开隆兴北伐。”</p>
王阳明:作为孔子之后第一儒,素有朱子之称的朱熹是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p>
朱熹是唯一一个非孔子亲传弟子,却享祀孔庙的儒者。</p>
朱熹继承并发扬了以往的儒家思想,建立了一套庞大的儒学体系。</p>
理与气的关系,格物致知,三纲五常都是其核心思想。</p>
身为一代大儒,朱熹有着治天下的伟大抱负。</p>
所提出的重要理论思想不仅进一步完善了儒家的伦理道德体系,更是具备着敏锐的见解,对后世影响深远。</p>
理和气作为贯穿朱熹哲学的核心主题,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复杂的关系。</p>
朱熹继承了前人思想中的理气观念,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新,赋予理气不同的性质和地位。</p>
在朱熹看来,世间万物的形成与发展都以同一的理为规律。</p>
理是万物存在的内在规定,而气则运动流行以发育万物。</p>
理为本体,理气不离,理先气后。</p>
朱熹认为理是形而上的,具有纯粹的至上性,但朱熹同时还赋予了理太虚的作用。</p>
这既加强了理气和万物的联系,更巩固了理的本体地位。</p>
朱熹所阐述的理是形而上的,远早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p>
其认为理是事物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也是伦理道德层面的基本准则。</p>
总结来说,朱子的理学体系,博采众家之长。</p>
以理为本体,气为从属,理气共同构成现实的真实世界。</p>
格物致知也是朱熹理学思想的主要范畴之一,但由于当时社会的教育思想的局限性。</p>
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具有两面性,对宋朝及元明两代有着深远影响。</p>
格物致知最早出现于儒家经典《大学》中,一直以来深受理学家们的重视。</p>
朱熹对格物致知进行了全面的阐释,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万事万物。</p>
也就是说要想获得知识,首先要接触事物并深入研究它的原理。</p>
朱熹认为致知和格物之间的关系都是彼此统一,它们是同一件事的两个不同论述方式。</p>
格物致知的最终目标是探究事物的真理,直到尽头。</p>
也正因如此,朱熹的格物致知将世间万物整合成同一个真理。</p>
这种提倡学无止境,修身养性的儒家理论对明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p>
三纲五常,是儒家政治观念的代名词。</p>
三纲五常为朱熹所认可,但提及次数较少,因而其地位并不高。</p>
三纲思想萌芽于先秦时期,由董仲舒明确提出并进行初步认证。</p>
朱熹对三纲五常进行了进一步的论述,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仁义礼智信。</p>
朱熹认为五常是本,在此基础上派生出三纲五常,三纲与五常不可分割。</p>
众所周知,承认世间万物参差不齐是儒家的一大特点。</p>
但朱熹的三纲五常显然有着个人特色,所承认的尊卑是限于特定角色。</p>
如果脱离这一界限,并不能凌驾于他人之上。</p>
“朱熹应诏入宫,因对当时崇佛赏仙的风气甚是痛恨,由此上书斥责这一现象。”</p>
“北伐的宋军虽然在开始的一个月里,取得了恢复多地的成绩。”</p>
“但而后在金兵优势兵力的反攻下,再加上宋军主将不和,军心涣散,以至北伐受阻。”</p>
“在撤兵时又遭到金兵的追截,损失惨重。”</p>
“结果是再次提出了与金国议和,史称隆兴和议。”</p>
“这样的结果在主战派看来自是无法接受的,朱熹更是上书反对和议。”</p>
“同时建议宋孝宗内修政事之道,反对宠信佞臣。”</p>
“但宰相汤思退主张和议,没有采纳朱熹的抗金主张。”</p>
“也许是宋孝宗为了平和朝臣之间的关系,升任朱熹为国子监武学博士。”</p>
“朱熹却来了个辞职不就,请祠归崇安。”</p>
“挂靴而去的朱熹开始醉心对程颢、程颐著作的重读,从全新角度进行思考。”</p>
“后人评价其在学术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影响十分深远,标志着朱熹哲学思想的成熟。”</p>
“而后虽然在仕途上也时有任用,但大都不如意。”</p>
“晚年时,甚至被卷入了史称庆元党禁的事件。”</p>
“公元1194年,太上皇宋孝宗去世后,和父皇有矛盾的宋光宗装病不主持葬礼。”</p>
“以时任知枢密院事赵汝愚为首策划发动了宫廷政变,拥立光宗之子赵扩继位,史称宋宁宗。”</p>
“于是,宋光宗被迫成为了太上皇。”</p>
“而同时参与此事的宫廷内臣韩侂胄因有功,要求这次事件的第一功臣赵汝愚封他为节度使。”</p>
“结果遭到了赵汝愚的反对,由此二人之间结下了怨恨。”</p>
“对于朱熹来说该他时来运转的是,赵汝愚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尊崇道学之人。”</p>
“因此把朱熹从外地调至京城临安任侍讲,也就是做宋宁宗的老师。”</p>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次的朱熹还真是腾达了。”</p>
“但好景不长,敌方的韩侂胄暗中发力。”</p>
“让谏官上书宋宁宗,赵汝愚是以宗室居相位不利于社稷。”</p>
“如此几次后,赵汝愚最后竟遭贬官外放,不久后暴病去世。”</p>
朱棣:朱熹一生辞官27次,其实都怪南宋朝廷太软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