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政治、文化都得到了大大的发展,在青藏高原一带几乎没有别的国家敢跟吐蕃叫嚣。</p>
而文成公主也因为这一系列造福吐蕃百姓的行为,让臣民都十分爱戴她,从此大唐和吐蕃两国再无战事。</p>
幸福的时光总是易逝,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在吐蕃共同扶持,经营王朝的日子在九年后戛然而止。</p>
松赞干布年事已高,再加上常年征战,婚后没几年就去世了。</p>
而由于高原气候的影响和松赞干布的年纪,文成公主一直没有生育,膝下没有一儿半女。</p>
丈夫去世,继位的吐蕃新王是松赞干布的孙子芒松芒赞,把持朝政的是宰相禄东赞。</p>
其实,文成公主有机会回到长安。</p>
在松赞干布去世前,唐高宗李治曾派人前往西藏,将大唐送过去的公主迎回来,这其中就包括文成公主。</p>
但文成公主为了大唐与吐蕃的和平,没有跟着使臣回去。</p>
这次也一样,松赞干布去世后为了大唐与吐蕃的和平。</p>
政治地位被大大削弱的文成公主,也没有向大唐求助请求回到故土,而是选择留在了吐蕃。</p>
但是选择留在吐蕃的文成公主并不好过,首先她无儿无女,没有孩子承欢膝下,所以常常会感觉到孤独。</p>
其次,虽然她一直致力于改善吐蕃人民的生活。</p>
但是新任统治者对大唐并不是那么友好,使得文成公主受到的待遇大不如前。</p>
新赞普还向大唐挑起战争,这使得大唐和吐蕃长年处于战争中,文成公主所维系的和平画面也逐渐消失。</p>
虽然,文成公主从未放弃过缓和大唐与吐蕃的关系。</p>
但是很不幸,一个女子在朝局中注定是有心无力的。</p>
文成公主在战争和政治压力下决议常伴青灯古佛,在吐蕃又生活了三十年。</p>
最后文成公主在吐蕃染上了天花,所以不久后文成公主就去世了。</p>
文成公主去世之后,大唐就派来了使臣参加她的葬礼。</p>
吐蕃赞普虽然与她不亲,但也念在文成公主给吐蕃带来的变化而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葬礼,爱戴文成公主的臣民也纷纷来送葬。</p>
十八岁那年,浩浩荡荡的迎亲队伍将文成公主送入了吐蕃。</p>
四十八岁,浩浩荡荡的送葬队伍将文成公主葬入了葬王墓。</p>
无可否认,文成公主是一名和亲公主,但是也是一名出色的女外交官。</p>
她用她的智慧给吐蕃人民带来了文明和希望,也给吐蕃与大唐维系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维系了大唐和吐蕃之间近两百年的友好经商贸易环境。</p>
“文成公主为吐蕃,为唐朝做出了重大贡献。”</p>
“可她的晚景却十分凄凉,松赞干布与她的婚姻仅仅持续了九年。”</p>
“公元649年,李世民去世,其子李治继位,唐朝内部暗流涌动。”</p>
“第二年,松赞干布也离她而去,死因成谜。”</p>
“有说因病暴毙,也有说暗杀而亡。”</p>
“不管死因如何,文成公主都先后失去了唐朝靠山和丈夫支持,也未有子嗣,她的境遇似乎瞬间尴尬起来。”</p>
“政权更迭,新帝是松赞干布的幼孙芒松芒赞,而实际掌权人却是宰相禄东赞。”</p>
“禄东赞此人颇有政治才能,但野心勃勃,力图扩张。”</p>
“他执政期间,吐蕃的实力越来越强,和大唐的关系却越来越微妙,不复之前的亲近之感。”</p>
“十来年的时间,禄东赞逐渐向外扩张,吞并周边小国,将青藏高原都纳入吐蕃版图之中。”</p>
“他最后发兵消灭的国家是吐谷浑,彼时吐谷浑已是大唐的附属国,此举无疑是对大唐赤裸裸的挑衅。”</p>
“一山不容二虎,大唐与吐蕃的战争很快打响。”</p>
“数次攻伐之间,已是势如水火。”</p>
“在寡居的三十年间里,文成公主从未回过大唐。”</p>
“月是故乡明,人是故旧亲。”</p>
“文成公主一边怀念着归乡,一边思念着丈夫,孤独而又凄凉。”</p>
“在大唐与吐蕃开战后,又多了一份对家乡的愧疚感和无能为力的自责感,文成公主内心的煎熬可想而知。”</p>
“公元680年,这位一生传奇的女子感染天花,客死异乡,终年五十六岁。”</p>
“文成公主去世后,藏族人民怀念她,中原人民祭奠她,历史人民歌颂她。”</p>
“两国和平使者、汉女神仙,一个又一个美好的名词堆砌其上。”</p>
“确实,她与松赞干布的婚姻造就了一段人间佳话,她舍小家为大家的情怀成就了一部个人史诗。”</p>
“可是,和亲本就是一场政治联姻,蕴含了中原女子的无奈和忧愁。”</p>
“昭君也好,文成也罢,她们背负着维系两国友好邦交的使命。”</p>
“万里远嫁,举目无亲,至死也不曾再踏上故土,这是何等的悲哀。”</p>
曹雪芹:文成公主与王昭君都是和亲,但二人的结局却完全不同。</p>
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后,中原与吐蕃之间的关系日益改善。</p>
两国之间商业贸易日益频繁,为各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收入。</p>
同时松赞干布倾慕中原文化已久,于是便借着和亲的机会引进史书典籍进入西藏,并命令贵族子弟学习中原文化。</p>
文成公主本人也是饱读诗书,博学多能。</p>
她以儒墨两家思想开化吐蕃,倡导和平,巩固了唐朝的西陲边防,更把汉民族的文化传播到西藏。</p>
她亲自教授妇女们养蚕抽丝及刺绣女工,亲自教授师傅们汉字书法以及绘画,又以师傅之手广招学徒将汉文化传遍吐蕃。</p>
同时,她在入藏时带来了一座释迦牟尼佛像及三百六十部佛经。</p>
在入藏后她深受藏族佛教的熏陶,并开始将其与中原佛教相结合,使佛教焕发全新的面貌。</p>
文成公主还虚心学习藏族语言,在学有所成后与松赞干布一起翻译藏族佛经。</p>
并将大量藏族佛经译本传回中原地区,极大地推动了中原地区的佛教发展。</p>
文成公主对佛教发展的巨大贡献,使其在藏传佛教中享有极高的声誉,被认为是菩萨的化身。</p>
松赞干布逝世,文成公主以王后的身份继续在吐蕃生活达三十年,致力于加强唐朝和吐蕃的友好关系。</p>
文成公主病逝后,吐蕃族人民感其恩遇,特为其建造文成公主庙以示纪念。</p>
相比之下,在汉朝时同样是前去和亲的王昭君就没那么幸运了。</p>
王昭君与呼韩邪单于结婚仅两年,呼韩邪单于就去世了。</p>
呼韩邪单于死后,按照胡俗王昭君必须改嫁呼韩邪单于的长子。</p>
王昭君不能接受,上书汉成帝,请求返回故土。</p>
但成帝令她遵从胡俗,王昭君只得下嫁,最后郁郁而终。</p>
文成公主与王昭君都是和亲,但二人的待遇和结局却完全不同。</p>
之所以如此,是有原因的。</p>
其一,所属朝代国力的不同。</p>
文成公主所属的唐朝正值李世民贞观之治时期,国力非常强盛,中原地区外的各邦都争先恐后想与唐朝结交。</p>
所以文成公主对他们而言,是能保住他们和平的守护神,更是与中原实现对话沟通的桥梁。</p>
再者,倘若文成公主在吐蕃所受待遇不好,唐朝皇室定会对吐蕃追责,而吐蕃的实力又不足以抵挡唐朝的进攻。</p>
所以文成公主对他们而言就是一件易碎的宝物,必须要好好捧在手心上对待。</p>
而王昭君就没那么幸运了,她所属的时代正是汉元帝与汉成帝统治时期。</p>
因汉元帝宠信宦官,汉朝的国力早已日渐衰退,对匈奴造不成多大的威胁了。</p>
所以匈奴王室也基本没有把汉王室放在眼里,即使王昭君所受待遇不好,汉王室也不敢过分追究责任。</p>
其二,两位和亲使者的身份不同。</p>
文成公主虽说不是李世民的亲生女儿,但好歹也是皇室之女,与李世民流着同样的血液。</p>
身份地位自是甚高,说话也更有分量,所以她可以轻易废除藏族地区的陋习。</p>
吐蕃若不好好对待,必定遭到唐朝皇室的谴责。</p>
而王昭君却只是平民出身,说话没有分量。</p>
背后也没有一个强大的家族为她撑腰,自是只能受人欺凌,随波逐流。</p>
其三,所前往的地区与中原文化的密切度不同。</p>
西藏地区与中原地区文化密切相连,影响力最大的就是佛教文化。</p>
文成公主进藏可以说与西藏地区的人们有着充足的渊源,所以也更容易被当地人所接受。</p>
而王昭君所进入的匈奴地区是出了名的野蛮,匈奴地区的大部分人对中原文化所知少之又少。</p>
王昭君嫁过去后不仅没有渊源,还存在着生活习惯上的冲突,自是难以被匈奴地区的人们所接受。</p>
自古以来便有不少文人对和亲进行抨击,需要一个弱女子的幸福来保持和平而羞愧。</p>
但是大多数文人之所以会对和亲发出抨击,都只是因为他们只看到了历史中的个体,他们只看到了远嫁的公主内心的煎熬。</p>
但如果把和亲放在整个宏大的历史格局中,就会发现其实和亲是一件伟大的壮举。</p>
虽说,和亲牺牲了一位女子的幸福。</p>
但是如果不和亲,两国交战,那么将会有无数将军士兵战死。</p>
这些男儿背后更是一个家庭,他们是儿子、是父亲、是丈夫。</p>
倘若他们都战死了,一个国家将会出现多少支离破碎的家庭。</p>
有多少女子要忍受丧夫之痛、丧子之伤,有多少孩子自出生下来就会没了父亲。</p>
如果和亲,那么牺牲的只会是一个女人的幸福。</p>
但这份幸福能拯救两个国家中无数女人的幸福,更能避免无数的家庭变得支离破碎。</p>
同时和亲所带来的文化交流和商业贸易,能够为两国的发展创造出巨大的财富。</p>
所以,抛开个人得失的小格局,和亲在历史的发展中有其伟大的作用。(本章完)</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