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统十五年,皇帝在这一年的恩科中直接取士一千人,而且都是十八岁到三十岁的年纪,一时之间朝野一片哗然,很多大明重臣都认为皇帝又开始胡闹了,而民间也搞不懂他们的皇帝要干什么,那些年龄超过三十岁的科考主力军也是有些接受不了了,感觉他们是被皇帝针对了。</p>
“于谦,现在我们三个老家伙正忙着致士的事情,内阁都是以你主事,你可要阻止皇上的任性胡来啊!”杨士奇三人颤颤巍巍的看向于谦。</p>
“三位杨阁老,虽然皇上非常的任性,但是我们在搞不清他的目的之前,还是再观察一下为好。”于谦却是另有想法的说道。</p>
“于谦,你是不是有什么想法?”杨士奇意味深长的看向于谦。</p>
“三位杨阁老,我们不如先去求见太后,相信太后能为我们解惑。”</p>
“不可!”听到于谦的提议之后,一旁默不作声的杨荣立刻出声阻止,“皇上去年北狩归来之时,已经颁布了后宫不得干政,我们往后还是尽量少和太后纠缠为好。”</p>
“这......”</p>
“于谦,杨荣大人说的有道理,你往后一定也要切记。”知道了于谦是想靠太后压制皇帝,杨士奇也是不看好的摇了摇头。</p>
“三位杨阁老,我大明可是以孝治国,太后一向睿智豁达,皇上理应需要尊重太后才是。”于谦依旧很坚持自己的想法,很不理解三杨的阻拦。</p>
“于谦,孙太后睿智豁达,那当年的太皇太后呢?”看到于谦如此的天真,杨荣再次失望的摇了摇头,“我们不可能把期望寄托在不可控的因素上面,而是要树立一个绝对权威的规矩,那就是支持皇帝的后宫和内官不得干政。”</p>
“咳!三位杨阁老,我们是在说皇上疯狂取士的事情,怎么又扯到太后头上了。”看到无法说服三杨,于谦有些尴尬的说道。</p>
“于谦,干脆我们四位一起求见皇上,看看皇上打底是何打算。”看到于谦在杨荣这里吃瘪了,一旁的杨士奇连忙打起了圆场说道。</p>
“呃?也好!我们确实需要和陛下好好的谈谈,还有如何处理封王的问题,前朝也已经吵闹的太久了。”</p>
皇帝对着前朝重臣说了一句对封王的处理,然后就任由朝堂诸公大吵大闹,也不对任何一方发表意见,然后只是加速为铖王朱祁钰高规格兴建王府,这让朝野上下一片议论纷纷,任何人都搞不清皇帝的真实想法。</p>
而等到于谦和三杨找到了皇帝面前,然后于谦就说明了四人的来意,可是皇帝却是微笑的看向四人解释说道,“四位爱卿,这一千名新科进士已经安排好了,朕已经让石彪带着他们去了土木堡。”</p>
“什么?皇上让这一千人去土木堡干嘛?”于谦和三杨都是震惊的瞪大了眼睛。</p>
“朕有意改革军制,这一千名新科进士会进入军营训练两年,同时学习各类军事知识和文献,然后会被派往大明军队中担任要职。”</p>
“啊?”</p>
“还有,朕已经让司理监下旨,任命樊忠进入内阁成为阁臣之一,同时内阁人数固定为七人,每一届内阁必须有一到两名的军方代表。”</p>
“什么?”</p>
皇帝的决定实在是太过于突然,每一个国策都是从他们文官之中分权,他们本就是大明最为顶尖的人才,很快就意识到这是皇帝防备他们了。</p>
此时有些得意忘形的于谦,也不免有一些偃旗息鼓了,他也想阻止皇帝的旨意,可是皇帝使用的是堂堂正正的阳谋,他们就是想阻止也是无从下口。</p>
“皇上,各地封王的事情已经争吵了很久,是时候给出一个明确答复了。”于谦这时问出了封王的事情。</p>
“于爱卿,三位杨阁老,你们都是什么看法?”</p>
“皇上,我们都支持封王入京,不光能节省我大明的财政开支,还能彻底杜绝封王的叛乱,实乃为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三杨先是互相对视一眼,然后杨士奇回答说到。</p>
“嗯,那你们内阁就拟旨好了,就作为三位杨阁老最后一条政令好了。”</p>
“是!皇上。”</p>
“三位杨阁老可是我大明的柱石,往后一定会青史留名,朕也有意安排三位杨阁老配享太庙。”</p>
“老臣谢皇上恩典。”三杨激动的跪倒在地。</p>
皇帝连忙搀扶起三位杨阁老,然后情真意切的说道,“三位杨阁老,应该是朕感谢你们,感谢你们每一次都能力挽狂澜,拯救我大明于水火,希望后世之臣都能以三杨为偶像。”</p>
皇帝的这个赞誉可谓是非常的高了,这可是历朝历代臣子们的终极理想,而现在就被他们三杨实现了,一旁的于谦也是不由得羡慕的看向三杨,他也何尝不想获得三杨的成功。</p>
......</p>
这时其木格和钱皇后同时怀孕了,本来按照皇帝一开始的想法,其木格的孩子会交给钱皇后来抚养,其木格继续护卫在皇帝左右,可是其木格自己主动请辞了锦衣卫指挥同知,然后甘愿留在深宫大院里做皇帝的女人,最后皇帝欣然封其木格为贵妃。</p>
土木堡之后的大明就像是一个默默舔舐伤口的巨龙,因为皇帝已经判断出瓦剌也先的野心,所以一直按捺着躁动坐视草原即将到来的巨变,而大明的内部也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p>
皇帝从恩科里面挑选人才前往土木堡受训,对于大明这些寒窗苦读只为做官的举子来说,他们其实反应是最为激烈的,自从正统十五年的第一次开恩科,从正统十六年开始往后的恩科应试者都是寥寥无几。</p>
可是皇帝仿佛早就预料到了这种情况,干脆直接在举子中挑选人才,然后每年按照一千名额的标准,不间断的送往山西的土木堡。</p>
现在的土木堡不光是皇帝的陵寝修建之地,还成为了一个奇奇怪怪的大军营,都是从全国读书人中挑选的举人和进士,每日都是汗如雨下的训练,两年之后根本让别人分辩不出他们的身份,然后全部被安排进了大明的军队里。</p>
尽管皇帝从来不对朝堂的争论发表意见,可是加速建造铖王的亲王府,还是让各地的封王们感到恐惧,他们这些封王本就是排斥这个决定的,现在看到皇帝如此的坚持,他们都是开始暗中勾连起来。</p>
只是不论他们如何的上蹿下跳,封王的事情也是在朝堂之上争吵了很久,最终还是再皇帝的一封圣旨下,各地的封王乖乖的搬迁进京城,而且不得和大臣将领有所结交,擅离京城的皇族视为叛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