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有一种胜利叫撤退,有一种失败叫占领。避敌锋芒,迁都自保,以图再战。用空间换时间,将战线拉长,将敌军分散,慢慢消耗。从古代到近代,都是立于不败之地的有效方法。”</p>
</p>
“只要中央政府不倒,哪怕国土沦丧,屡战屡败,但是仍然具有极大的号召力,凝聚力。”</p>
</p>
“如果崇祯明白这个道理,集结明军精锐,从容的把江南本就不多的农民军剿灭,然后再全力经营半壁江山。”</p>
</p>
“江南自古富庶地,多鱼米之乡,有清一代的大半时间,江南一省的税赋都占全国的三分之一。”</p>
</p>
“北方所需的粮食,很大一部分都要靠漕运从江南运过来。有了这样的物质基础,明朝的元气就会迅速得以恢复。”</p>
</p>
“最重要的一点,是民心和士气。崇祯死后,江南出现了几股明朝残余势力,这几股势力不但战斗力不行,而且自相残杀。”</p>
</p>
“即使是这样,江南的抗清斗争依然相当顽强,相当惨烈。不然也不会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这样的惨剧发生。”</p>
</p>
“如果崇祯迁都南京,他是唯一的真命天了,有完整的行政体系,运行有效的各级官府,有赋税来源,有大量军队,有民心和士气,有了这些,大明会亡吗?”</p>
</p>
“可惜的是,崇祯一次又一次的错失了迁都的时机,一点一点被两线作战消耗着国家残存的实力。等到农民军把南下的道路彻底堵死</p>
</p>
“有后人称赞明朝帝王的气节,天了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对这点我也不否认。”</p>
</p>
“可是,如果能保住大明半壁汉家江山,使亿兆百姓免受几百年剃发易服的蹂躏。与所谓的气节相比,哪个更有实际意义呢?可是崇祯就是像中了邪,始终走不出明成祖朱棣的老路。”</p>
</p>
“那如果他迁都,李自成会不会追着他打过江南?”</p>
</p>
“不会,李闯的格局决定了他没有那样的志向。在一群农民的观念中,攻进了北京,占了紫禁城,就是坐了龙庭。偌大的北方,还不够他折腾的吗?”</p>
</p>
“他手下的农民军也都是北方人,没有多少人愿意放着北京城不要,跟着他大老远跑到南方去。”</p>
</p>
“农民最大的特点是小富即安,他肯定就会像他曾经做过的那样,急于在北京称帝,先过过做皇帝的瘾。”</p>
</p>
“李自成已经把北京团团围住了,还派了一个投降的太监去同崇祯谈判,提出了三个要求。”</p>
</p>
“第一,要求封他为王,封西北的一片土地给他;第二,要一百万两银了犒赏军队;第三,不接受皇帝的召见。而且农民军还可以应朝庭的请求,帮助剿灭其他义军,甚至同清军作战。”</p>
</p>
“相对于国破家亡身死来说,这样的条件已经是很优厚了。可令不费解的是,崇祯硬是拒绝了。李闯一气之下,攻破了北京,杀进了紫禁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