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乾隆接着道:“以上所说的,你们部里先议一下,能发部文的就发部文。不宜发部文的,到军机处去说,难决的还可以奏进来,如有必要,朕可以明发上谕。”</p>
</p>
“总之你要明白,朕全力的支持你,支持学部。你要体谅朕的苦心,放胆做去,不必瞻前顾后,畏首畏尾。”</p>
</p>
“皇上,”明安图拱手道:“臣本就是一个微末小吏,是皇上天恩特简才做了这个侍郎。”</p>
</p>
“臣只想着实心任事,不辜负了皇上的殷殷厚望,不伤了皇上的知人之明,从未敢把个人得失荣辱放在心上。”</p>
</p>
乾隆道:“说得好,只是还不够,不只是为了朕的知人之明,你做的事,是开千余载未有之先河,奠几百年强盛之基业!”</p>
</p>
“将来的青史里,会有你浓墨重彩的一笔。你也尽自把心放到肚了里。只要你一心为公,不存私意,有朕在,也没人能折辱了你。”</p>
</p>
“这么急着差你们下到省里去,还为有一桩心事。朕已经打定了主意,乾隆四年已未科的会试要取消了,只是还没有诏告天下而已。”</p>
</p>
“为的就是新学甫开,很多士了心存抵触,还有一些人以为新学不过是昙花一现,早晚要办不下去,还得回到科举的老路上来。不让这些人绝了念头,新学终归还是个难。”</p>
</p>
“你们下到各省,一定会有人问起已未科会试的事,可含糊的透一下口风,让他们不要心存指望,却又不可坐实,宗旨就是要把士了们都引到新学里来”</p>
</p>
“等到乾隆四年三月,京师大学堂第一批学生也该毕业了。经过考核,成绩优异的,直接放出去做官,让学士们亲眼看到,京师大学堂里学的好的,那就跟从前的进士一样。”</p>
</p>
“到时朝廷再布告天下,取消科举制,就容易多了。好,就是这些话,要过年了,朕还有些赏赐,明日差人送过来,你给同僚们分下去。朕不多扰你,也就回了。”</p>
</p>
转眼间过完了年,已经乾隆三年正月了。</p>
</p>
正月二十五这天,终于盼到了允礼的来信,信是他在宁波上船前寄出的。</p>
</p>
“不是说过完年就回的吗?怎的拖到了正月十六才开</p>
</p>
弘昼道:“十七叔信上说,过完年正准备启程,病情突然加重,大夫说不宜舟车劳顿,所以就拖延了几日,待到病情稳定些才上船。”</p>
</p>
乾隆默然无语,心里升起一种不祥的预感。</p>
</p>
很快又是半个月过去,已经到了二月初十,仍不见允礼回来,却接到了一封他从胶州寄来的信。</p>
</p>
原来从宁波出发几日后,突遇在海上遭遇了狂风,海船紧急停靠在胶州避风。狂风一连刮了几日,直到正月二十八海船才出港继续向北来。</p>
</p>
乾隆看罢允礼的信,算计着他的行程,今天已经是二月初十,允礼仍旧没有任何消息,若是已经到了天津府,就该有信来的。</p>
</p>
天津府离北京这么近,快马半日就到。倘若他这时还在海上,恐怕……</p>
</p>
五天后,终于接到了允礼从天津府寄来的信,已经平安下船,歇息一日即往京师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