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也是北汉的国运到头了,镇北将军呼延宝,开府将军杨善兴,折冲郎将周据,封徽,并州从事王谨,太常寺卿祖铤这一干文臣武将前后通过各种渠道给城外的唐军送去了书信表忠心。</p>
还表示愿意为内应为大唐效力。这些武将可都是统兵的,并且负责城防,文官留在晋阳的也都是管着军械物资粮草辎重。</p>
夜晚,呼延宝按照与唐军的约定,在连续晃动火把之后,打开了晋阳城门,放唐军入城。</p>
大部分汉军几乎是没有任何抵抗,就在一众将领的指示下投诚了。反抗的人立即被围攻剿灭,投降的比比皆是。</p>
只有杨侃的率领的骑兵,驻扎在北城,戒备森严,刘长民和王思政都是被唐军突进到了府邸前面,才被两人亲兵部曲发现,展开激战。</p>
负责攻打两人府邸的,分别是长安和洛阳的两部精锐,其余各部则开始按照预案接手晋阳城防。</p>
朱德裕则率领精兵去奉命堵住了汉军城北大营,也就是杨侃所领骑兵的驻地。</p>
杨侃被惊醒之后,马上叫亲兵给自己披挂,然后率队来到大营前面,看着唐军高举着火把,并且架好了强弓硬弩,长枪大盾,立马就明白这是有备而来。</p>
同时也对发生了什么事情了然于胸。到了这个地步,从来都是如此,殉节者之所以被歌颂是因为这么做很难得。舍生取义。</p>
但大部分人还是会选择生存。</p>
杨侃现在完全可以下令手下的骑兵出营突击,这些跟他走了八千里路的精锐骑兵肯定会有不少人愿意为他的军令赴死。</p>
但这么做的意义何在啊?也就是多死些人。还都是跟他远征八千里,经历过多次血战的老部下们。</p>
唐军这边朱德裕率军堵住了城北大营营门之后,也同样没什么动作。</p>
抵抗最激烈的地方就是刺史府和都督府,刘长民和王思政率领精锐部曲守着府衙,其余各处如粮仓、武库、城防陆续被唐军接手了,只要不是负隅顽抗的一律不予诛杀。</p>
城中基本上除了三个高官,下面的中层和基层,基本上已经全都心向大唐了。</p>
或者说他们并非是心向大唐,而是想要继续活着,而不是陪着大将军们赴死。</p>
不到一个时辰,刘长民所在的都督府被攻破,刘长民本人战死。</p>
围困刺史府的唐军则收到一则命令,领兵的折冲校尉传给负隅顽抗的刺史府传达了齐王李元徽的命令,齐王要活的王思政,若他死了,刺史府的所有卫士和幕僚,包括王家家眷,所有人就一个不留。</p>
一贯宽厚仁德的齐王难得下这种狠辣的命令,但王思政不敢赌李元徽是不是真的会这么干。</p>
毕竟刺史府现在真的在顽抗,就算全都诛杀也没人能说出什么,甚至整個晋阳都是李元徽一念之间。</p>
最后王思政出降了。</p>
而杨侃还在犹豫,城北大营的万余精兵,最终还是没有选择出营作战,跟唐军打巷战。</p>
杨侃也得为弘农杨氏考虑,要知道他们家一大半族人都在长安和洛阳呢。有些甚至就在唐军之中。</p>
现在北汉大厦将倾,他要是负隅顽抗,肯定要连累家族。</p>
但他也没有选择投降,回到营帐之中一直坐到了天明。直到李元徽将晋阳城内外全都掌控之后,才派遣自己的儿子李承道和侄子李长恭去城北大营劝降。</p>
李承道和堂兄李长恭在营门前表明了身份,杨侃闻言很是诧异,但还是让两人入营了。</p>
见到李承道之后,杨侃问道:“你是齐王之子,我与齐王有杀兄之仇,你敢入营劝降,不怕死吗?”</p>
李承道笑着说道:“我听说杨将军曾经率队跋涉八千里,袭击关中,虽然被我伯父太宗皇帝击败,但能率大队骑兵长途奔袭,将军之才,可以比肩霍去病了,至于我的安危,自然是不用担心的,将军与我父亲齐王其实并没有什么仇恨,杨公当日乃是自杀而死,又不是家父所杀,何来仇怨?至于两军交战,各为其主,何有恩仇可言?且杨将军昨夜按兵不动,想必也是放心不下这营中将士和弘农杨氏的家人吧?”</p>
杨侃看着李承道这年轻人侃侃而谈,毫无惧色,言语之间又直击他的软肋,偏偏开头那几句褒奖之话又说的他极为得意</p>
被拿捏的杨侃长叹一声道:“齐王能有你这样的儿子,真是虎父无犬子,小将军可回禀齐王,杨某愿意归降大唐,还请齐王善待这些跟我多年的将士。”</p>
李承道闻言笑道:“杨将军不必担忧,我父亲宽厚仁德,天下闻名,早就叮嘱了各部不得杀降,不得侵扰百姓,违命者立斩。”</p>
杨侃道:“那就拜托小将军了。”</p>
随后杨侃跟着李承道和李长恭出城在大营外向李元徽归降,城北大营万余精兵也全都交出了武器。</p>
李元徽也终于松了一口气,带着诸将入晋阳。</p>
这座本应该是老李家的龙兴之地,终于再度回到了李家手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