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原预计的战事是在明年夏秋之际,但多尔衮突如其来发动的这一战,确实稍稍出乎方原的预料。与此同时也给方原的后勤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不仅粮食是临时凑集的,连银子也是暂时借支的。</p>
送给京城的二十万两银子,是方原借债借来的。</p>
临出征前,方原直接向大官商徐家借支了一百万两银子,用于这次北伐的军费。</p>
方原没有大举在江南发行战争债券,一是时间仓促,来不及等着战争债券的回款,由徐家直接支付,非常便利;二则方原根本不愿闹得满城皆知他缺银子、缺粮食,令京城朝廷再生侥幸的心思。</p>
方原就是要给京城朝廷一个错觉,江南政权、玄甲军是兵强马壮,要钱有钱,要粮有粮,双方再对抗下去,京城朝廷也是全无获胜的希望,才能在气势上压制住朝廷,令京城里那些锦衣卫也好,高官也罢,不敢再有抵抗的心思,兵不血刃的进入北京城。</p>
徐家愿意借支这么大笔银子,一是徐家与方原是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方原认徐诚为义子,想提拔、磨练他当西南王,徐家当然要投桃报李。</p>
二则也是陈圆圆在暗中一力促成。陈圆圆在王府的地位,甚至将来对她儿子方信的封赏,娘家的背景也是重要参考之一。徐家此时支持了方原的北伐,将来方原必然会投桃报李,还在她和儿子身上。</p>
方原送银子进皇宫的目的,早告诉过坤兴公主,其实崇祯、周皇后只猜中了一半。收买锦衣卫、太监确实是真,但却不是想要神不知鬼不觉的谋杀崇祯、周皇后,而是为将来进入京城时,拷掠银子方便。</p>
按照史书记载,李自成攻陷京城后,刘宗敏在京城拷掠银子五千万两,其中占比大概是官员占两成,太监占三成,富商占三成,余下的占两成。</p>
官员、太监那里拷掠出的银子占了五成,这拨人纵然交一半出来,都在一千万两以上,足以缓解方原眼下银子不足的局面。</p>
锦衣卫,掌控着京城大部分官员的情报,还有案底。这些案底情报平日里虽然没用,也不会去抓人。但方原要拷掠银子的时候,这些案底情报就是重要的证据。换句话说,只要锦衣卫愿意协助拷掠银子,那是一抓一个准,事半功倍。</p>
大太监,对大太监最了解的还是宫里的这群小太监。这些年来,宫里的大太监到底有哪些,隐瞒的土地、银子在哪儿,只要收买了宫里的小太监,由他们去互相揭发,就能顺藤摸瓜的找出来。</p>
送出二十万两银子后,方原的八万大军已从河间府进入顺天府境内。从河间府进入顺天府,甚至要北上山海关,第一站就是天津卫。</p>
而驻扎在天津卫里的郑森,也是方原北上山海关的威胁。若郑森突然率军从天津卫偷袭方原后方的运粮队,后果是不堪设想。</p>
若换在平时,方原必然会先攻下战略要塞天津卫,再北上山海关,绝不可能留下这么个隐患。但郑森名义上是朝廷的左都督,水师提督,若冒然攻打天津卫,还怎么与朝廷忠诚合作,联兵击退满清?!</p>
天津卫里,郑森与周全斌,刘国轩也一再商议,是否要趁机出兵偷袭方原的运粮队。</p>
郑森也面临与方原同样的处境,左右为难。</p>
若是偷袭方原吧!若方原一旦失利,满清必然趁机入关,席卷京畿,郑森这一伙不就成了史书上口诛笔伐的民族罪人?</p>
若不偷袭方原吧!若方原击退了满清,接下来必然会轮到天津卫的郑森,双方早已是势同水火,哪里还有和谈的余地?以郑森的性子,是宁死也不会向方原低头。</p>
进入顺天府后,方原想到的法子就是利用周奎总督勤王兵马,抗击满清入侵的权力,调防周鉴驻扎在河间府的四万戍卫军一同北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