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序南因此事去西北,便是最好的证明。</p>
支开李序南后,樊文予通过在刑部的便利,多方打听户部与兵部关于军备之事,尤其与后军都督府有关的。</p>
结果,越查越不对劲儿,刚查出一点眉目,便没了下文,而且之前查出的那些证据,也在神不知鬼不觉的情势下,渐渐的消失了。</p>
“若非赵谨与严磬的能量太大,便是他们身后之人神通广大”。</p>
樊文予不由的说道:“这事儿,说来也怪,就像是有人在背后跟着我一样,做什么事儿,都有人盯着”。</p>
身为刑部郎中,樊文予从刑部照磨、主事步步走来,当初在蠡县做知县时,他也时常断案,多年历练,对刑名之事颇为熟知,绝非一般人可左右。</p>
能让这位樊大人如此被动,已足以窥见此事背后复杂之处。</p>
“先不说这个,好消息呢?”,仲逸笑道:‘说来听听,或许那个坏消息还有转机呢’。</p>
呵呵,转机暂且不论,不过,二者还似乎真有关系。</p>
见仲逸不再纠结于兵部之事,樊文予也顺着新话题说道:“据听说,咱们这位李序南知府大人,快要回京啦”。</p>
一听此言,仲逸便拉着樊文予向外走去:‘好,就冲这两个消息,就够喝一顿大酒了,这便去你府上’。</p>
喝酒之人,品酒之人,一旦细论起来,讲究就多了:酒要好,酒具要好,周围的环境也要好,大酒楼自然要比小酒馆有感觉。</p>
当然,所有的这些讲究一旦和谈事比起来,就显得微不足道了。</p>
谈事,只要事足够大,或足有意思,喝什么酒,反倒是其次了。</p>
……</p>
“每人一坛,干完为止。为兄最近确实不太如意,还请仲老弟指点一二”。</p>
来到樊府,樊文予便吩咐下人将酒菜端了上来。</p>
显然,他早有准备请仲逸来府上了,且不仅仅是因为户部郎中赵谨、兵部郎中严磬之事。</p>
“贤弟啊,为兄在刑部干了这么多年,仅是尚书大人就换了两个,左右侍郎就更不用说,无论之前的照磨所,还是后来的刑部主事,干的还算顺心”。</p>
连干三杯后,樊文予开始自斟自饮起来,那种借酒消愁的感觉顿时再现:“也不知道到底所谓何故,这段时间以来,孙侍郎处处为难我,差事办的好,要挨训,办的不好,就更不用说了”。</p>
樊文予自言自语,絮絮叨叨说着,仲逸听了半天,总算是听出一些眉目:无非就是那位姓孙的刑部侍郎与他过不去,起初,还是以差事为由头,后来也就成了私事了。</p>
樊文予虽贵为五品郎中,在他人眼里那也绝对是个厉害的角色,但同在刑部,又是在三品侍郎大人面前,自然就差了许多。</p>
“在衙门中做事,凡事都有个前因后果,都是同僚,即便处不来,场面上的事儿还是要维持,断断没有到处得罪人的做法”。</p>
突然,仲逸猛地放下酒碗,重重在桌上拍了几下:“莫非?此事与李序南有关?是户部那个叫赵谨的郎中搞的鬼?”。</p>
末了,他补充一句:‘樊大哥,你不要忘了,这些人背后通着兵部、后军都督府,在刑部也有靠山,也不是没有可能啊’。</p>
(https://www.yqwxw.cc/html/110/110191/25322104.html)</p>
www.yqwxw.cc。m.yqwxw.c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