卯时,东沙城。</p>
城墙前一块空地之上,一名“传令官”正敲锣、挥旗,之后,向上面的守城将士‘求救’。</p>
片刻之后,东沙城守城将军出现在城门楼上。</p>
“大明的兵马已将西沙城团团围住,随时准备进攻,请将军速速派兵去救援”。</p>
那名传令官大声喊道:‘大明的兵力有两万之余,情况十分火急,刻不容缓’。</p>
守城将军再次向城下望去,确定那是一张毫无疑问的‘脸’,完全是不用怀疑的。</p>
“回去告诉你们将军,东沙城的援兵马上就到,千万要顶住了”,东沙城的守城将军向城下喊了一声,立刻转头而过,匆匆下了城墙。</p>
“遵命……”,城下那名传令官说了一声,收好手中的旗帜,调转马头,直奔西沙城方向而去。</p>
仲姝的易容之术,确实厉害,连同声音,都可模仿的惟妙惟肖……</p>
东沙城守将召集属下将领议事,说的正是如何去西沙城增援?</p>
“启禀将军,据我们探查,大明驻扎在南侧一带的兵力只有两万之余,经过上次那一战,所剩已不足两万,方才听西城的军士说围城的兵马也是两万,说明他们倾巢而出”。</p>
东沙城中,一名将领向守城将军说道:“如此说来,他们不会再有援兵前来,我们可放心大胆出兵援助,不用担心东沙城内空虚后,遭到大明兵马的突袭”。</p>
此言一出,其他将领纷纷点头,这一点是极为重要的:若是向西沙城派的援兵多了,东沙城内的防守势必会减弱,甚至没有了抵御能力,后果是非常严重的。</p>
之前,鞑靼军已探查到大明驻军的兵力,而截至此刻,他们也没有收到消息说朝廷有新的援兵到来,故此才有了这一说。</p>
不管怎么说,倾巢而出毕竟是太过不可取,经过一番商议,东沙城的守城将军决定:调取七千兵马,火速增援西沙城,留守三千人守城。</p>
与此同时,东沙城也派出了传令兵向黄沙镇而去,将西沙城的战况与东沙的增援情况禀明阿帖木儿,是否再派兵,将由黄沙镇的将军来决定。</p>
相比而言,西沙城与东沙城之间的距离更近一些,而要向黄沙镇求救,则远了很多。</p>
故此,东沙城的守城将军决定:先发兵增援西沙城,至于派往黄沙镇的传令兵得到回信后,可先回东沙城,再做定夺。</p>
一名传令兵匆匆出了东沙城门,直奔黄沙镇方向而去。</p>
之后,那厚厚大大的城门再次被打开,七千之余兵马浩浩荡荡朝西而去,而城内所剩的,不足三千的兵力。</p>
无论向黄沙镇求救的传令兵,亦或是向西沙城增援的兵马,所过之处,皆是老路。</p>
虽说在北漠,路途之中也有沙丘、胡杨林、沙石,经常要走的道,闭着眼睛都能找到。</p>
好在这里还有胡杨林,那一片片的胡杨林,可以算作掩护。</p>
从昨晚至今,二十余名锦衣卫校尉兵分三路,分别潜伏于东沙与西沙城间的必经之路,以及这两城与黄沙镇之间来回的必经之路。</p>
南栖原一心建功,但此次攻城他并未参与,林宗武曾在开战之前向他说说:做好情报、打探任务,尤其掌握和切断敌军三城之间的信息互通,就是很大的功劳。</p>
当时仲逸当场表态:掌握和切断敌军在黄沙镇、东沙西沙三城之间的联络,功劳一点都不比攻下城池小。</p>
南栖原当然很乐意的接了这个差事,对他而言,这正是锦衣卫最为老道的拿手好戏、看家本领。</p>
还真别说,接到这个差事以来,南栖原果真是够格的:从南边当地衙门借调八千兵马的消息,严密封锁,并未外泄。</p>
与此同时,西沙城的战事打响后,从西沙城到黄沙镇的传令兵,自然也没有躲过锦衣卫的暗哨。</p>
至于从西沙城那条密道中出来的军士,若非仲逸一直跟在后面,他也必备沿途潜伏的的锦衣卫截获,无论如何,也不会顺利抵达东沙城。</p>
当然,从仲逸手中有意放出的那名军士,不过是有意放掉的一只鱼饵,只是要尽量拖延他到达黄沙城的时间而已。</p>
可以想象,南栖原此次回京,想不立功受赏都不难,仅是站出来替他说话的,恐怕就不知林宗武、仲逸……</p>
此刻的西沙城,已完全被大明兵马占领。</p>
有凌云山三弟子一展轻功之后,英勇千户所的将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上城墙,之后便是近三万的兵力猛烈攻城,西沙城市,就此攻破。</p>
此次,林宗武确实倾囊而出,虽然此举看似兵甲大忌,稍有不慎将有灭顶之灾发生,但非常之时、非常之事,也只能行非常之计划了。</p>
说白了,就是‘不按套路出牌’而已。</p>
如此部署,仲逸是做过极为周密的计算。他计算的是时间:攻下西沙城的时间、敌军向东沙城求救的时间,援兵到来的时间。</p>
此外,还有英勇千户所再次回到驻军大营的时间。</p>
而这一切,皆要在天还未亮之时,敌军还未完全反应过来之时,反应过来而没有时间准备之时——全部完成。</p>
没错,此刻的英勇千户所,已回到驻军大营,一如往常的守住粮草、守住大营。与他们在一起的,还有六千之余的兵马,皆是从当地都司衙门搬来的援军。</p>
不按套路出牌,说到根上,就是不拘一格,兵法有言‘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也是用兵如神的精髓所在。</p>
关于这一点,仲逸早就开始琢磨。在凌云山时,他就曾想过一个问题:同样用兵,为何有的人能做到‘不到最后一刻,谁也看不出来’?而又有的人,仅是一次战事,却能扭转这个乾坤,从而流传千古?</p>
这,或许就是师父凌云子为何要倾尽一生心血,非要著述一部绝世兵书的缘故吧。</p>
作为凌云子的弟子,仲逸同样会用自己的一生帮师父完成心愿,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他的心愿。</p>
那么,这些都要从如何用兵开始,指挥好眼前的每一场战事,才是踏上脚下漫漫之路的第一步。</p>
说起用兵,他还要走一步更为‘胆大’的棋,不按套路出牌。</p>
……</p>
“林大人,我们就这样放弃才刚刚攻下来的西沙城,是不是有点可惜了?若敌军再来援兵,那我们是否还要二次夺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