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兹城中的安西大都护府,里面的主人从来就不是正经的安西大都护,因为这个职务,通常都是由王公贵胄遥领,例如权倾朝野近二十年之久的李林甫,自接任之后,就从来没有到过这座府邸。</p>
朝廷的制度始然,远过数千里之遥,自然不好让偌大一座府邸就这么空着,在节度使推行之后,这里顺理成章地被僻为了四镇节度使衙,两套班子一套人马,倒也不会觉得拥挤。</p>
古时的府衙,大都是前衙后府,就连皇宫也不例外,这里同样如此,象征着节度使威权的六面大纛早已随着新主人出征,如今只剩下空荡荡的几根柱子,等候着它们重新归来。</p>
府中还悬挂着几处白幡,那是为了老中丞而设,按照惯例,只有等到新任拜祭过后才会最终撤除,以表尊崇和哀致。</p>
实际上,王正见接任两镇节度使的时候,家眷一直留在北庭并未迁来,一来是太忙顾不上,二来,两地都是他的辖区,总不好厚此薄彼,将家眷留在那一边,多少也是一种姿态。</p>
谁能料想,接掌还不到一年,他就阖然长逝,家中亲人赶来时,只来得及见了最后一面,停灵三月,等到朝廷恩诏下来,加官赐爵荫赏后人自是不提,这一耽误,又是一个多月,按照老人的遗愿,灵柩是要归乡的,也就是北都太原,那里才是王氏一族的根。</p>
在满城文武和百姓的护送下,王正见的灵柩与他的家人上了路,偌大的府邸又空了下来,新任的知节度事封常清,自然就成了府中的主人,他征战在外,家眷却是全数在这城中,妻子、儿子、女儿加上家仆、役使,在李栖筠等留守僚属的多番劝说下,总算是搬入了府中,理由也是很正当地,她们不住进去,如何体现新旧替换,政权更迭?</p>
封家的人口不多,在他发迹之前,不过是这城中的一家破落户,娶了一个发配到远地的罪属之女,据说还是出自高门的大户,可惜在历次的朝政斗争中,被清洗流放,哪里还有什么选择的余地,好歹封常清也算是个正经的汉人,虽然长得困难了点,总比胡人强,在那些出自高门的人心目中,血脉是不可玷污的。</p>
就这样,无业游民加上半残疾封常清,竟然娶到了一个面目娇好的世家女,在当时也成为了龟兹城中一个趣闻,左右安西偏得不能再偏了,什么罪属什么发配,谁又真正放在心上。</p>
郑氏自从过门之后,倒也是谨守妇道,侍候外祖帮扶夫君,在家贫如洗的封家,一切都得亲力亲为,白日操持家务,夜里还要纺纱织线,也亏得她能干,才让一家子不致于破败下去。</p>
不过几年的功夫,两人就育下一双儿女,而已年近三十的封常清,在有了子嗣之后,突然之间发了狠,竟然求到了时任安西兵马使的高仙芝门下,做了一个傔人,又是一桩为城中人津津乐道的趣闻。</p>
可是谁能料想,封瘸子居然就此官运亨通,一年一个台阶地扶摇直上,把那些出身基础高得多的同僚,远远地甩在了身后,仅仅七年的功夫,已经升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四镇支度营田副使、节度留后,又过了不到一年,龟兹城的百姓们突然发现。</p>
这个曾经被他们嘲笑的三十岁无业游民,已经成为了高高在上不可企及的存在,安西四镇万里之地的主人!</p>
这简直是网文作者都不敢开的脑洞,一部身残志坚的励志大片,只是可惜,这一幕却没能让他的父母看到,因为他自幼孤贫,是由外祖父养育长大的,在其过世之后,整个封家就只剩了他们这几个人。</p>
一妻一儿一女,如此的配置,对于一镇节度使这等高官来说,几乎是绝无仅有的存在。</p>
一晃二十年过去了,当年的芳龄少女,早已成了当家主妇,由于过度辛劳的原因,郑氏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大上许多,一双手也是糙如粗皮,由于经常抛头露面,饱经风霜的脸上也是皱纹处处,看着根本不像一个四十余岁的妇人。</p>
大都护府后院的主宅中,那些看着很精细的摆设,其实全都是前任留下来的,郑氏是个要求简单的人,懒得去改变布置,只是将家里原有的一架织机给搬了进来,看着有些不伦不类。</p>
如今的封家,早已今非昔比,根本不再需要她亲自动手织布,可是上下人等谁不知道,这是主母的一个爱好,而并非需求,每当织机响起时,就犹如平常的后宅妇人吃斋念佛,求得不过是个心安而已。</p>
今天,所有的下人连走路都是轻手轻脚,生怕发出什么动静,因为,那架织机“吱吱呀呀”又响了起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