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酸辣土豆丝就一个食材,土豆,也就是马铃薯。而马铃薯是明朝万历年间才传入华夏的,也就是1573年到1619年。最初传入华夏后,是作为主食来解决粮食不足的困境。</p>
在明万历年间蒋一葵撰著的《长安客话》卷二《黄都杂记》中,就记在了北平当时种植了马铃薯。这之后,康熙二十一年(1682)编撰的《畿辅通志》物产部是我国记载马铃薯最早的志书,18世纪中叶马铃薯在京津地区已经广泛种植。</p>
不过最初,都是蒸食。真正将其作为炒菜,并且研究出酸辣土豆丝的人,则是李庆远。</p>
说到李庆远,他可以说是中国近代最长寿的人。根据无法确认的资料文献显示,在1933年,这位老寿星方才与世长辞。而这一年,文献记载他已经活了256岁,是真正的长寿者。根据文献记载,他先后共有24位妻子,180位后人,可以说是世界上极为罕见的长寿星之一。</p>
而根据这份文献考究,其生辰应该是1677年-1933年,也就是清朝前期到民国初年。这个时期,刚刚是马铃薯进入中国不久。</p>
至于李庆远,并不仅仅是长寿,在中医方面也颇有建树,其主要是在养生方面,建树极高。著作有《养生自述》,里面详细描述了如何长寿的一些秘诀。</p>
例如,他认为:人的寿命有长有短,这是由元气所主宰的。元气,又称原气,禀受于先天而赖后天荣养而滋生。他形象地把爱护与不爱护元气,比作蜡烛存放的位置。若是把点燃的蜡烛置于罩笼内,则燃烧的时间长;若置风雨中,则时间必短或即熄灭。养生之道,亦是如此。</p>
李庆元特别强调善养生者必以慈、俭、和、静四字为根本。这一生,都是如此。而之所以他有名,并且为西方所认可,是因为曾经在200岁之后,多次去西方演讲关于长寿的学说,受到西方当时学者的追捧。</p>
至于李清明为何知道,就是意外看了一本《李庆远轶事》的一个小杂文,里面提到了酸辣土豆丝的出处。这李庆远,一生吃素,并且极为清淡。</p>
但是这人,太过清淡了,自然就总会想要吃重口味一点。但是养生之道,却不允许。怎么办!李庆远就从马铃薯上着手。</p>
这马铃薯当时是主食,但是蒸食难免味道太过单一,吃多了,自然好腻。所以,在其研究当中,结果中医养生学,最终创建出来了酸辣土豆丝的做法。这最初,只是自己炒了吃。但是架不住其长寿,子孙众多。自然而然的就流传出去了,随后快速的流传开去,逐渐风靡全国。</p>
原本外界也想要知道,这道菜是谁创造出来的。但是李庆远本身性情清淡,不喜名利,不然也不会那么长寿。因此,对于外界的询问,从不回应,也不准家里成员回应。久而久之,大家也就不知道谁做的这道菜。</p>
这本《李庆远轶事》也是其一个外孙,回忆时所写。至于写这篇文章的人,也比较有名,名为李善兰,原名李心兰,字竟芳,号秋纫,别号壬叔。是华夏近代著名的数学、天文学、力学和植物学家,创立了二次平方根的幂级数展开式,研究各种三角函数,反三角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幂级数展开式(现称“自然数幂求和公式”),这是李善兰也是19世纪中国数学界最重大的成就。</p>
在李庆远200岁寿辰时,李善兰写下了这本《李庆元轶事》,用来庆贺自己外公两百岁寿辰。当然,为何外孙,都姓李。那只能说,刚好李庆远百岁后一个女儿,嫁到了一个姓李的人家,这只是一种很正常的巧合。毕竟其一辈子24位夫人,180位后人那难免会有和同姓结婚之人。</p>
当然了,就李清明来说,这本《李庆元轶事》,是否里面的故事属实,这个无从考证。至少李清明是无从考证的。也曾经对于这个故事格外痴迷,毕竟居然真有人能够活两百多岁,这太不可思议了。毕竟现代科学的验证,人能活120多岁,已经很了不起了。</p>
200多岁太不可思议了。这个简直怎么可能活那么多岁。但是查不到。翻遍了图书馆,关于其的记载,很少,很少。包括李庆元写的《养生自述》,都很难找到。至于说,通过网络查找。这个基本上就查找不到了。尤其那所谓的百度百科,根本就没有。其所有的一点资料,那都是李清明当时因为一时有感这样一位名人却如此默默无闻,而自己添加上去的。</p>
华夏五千年璀璨文明,有太多曾经辉煌却默默无闻的人。这世界,并不是所有人都好名利的。很多人,性格淡然,并不喜好出人头地。</p>
李清明脑海里回想连篇,最终决定就用这一盘酸辣土豆丝去哄秦河洛开心。毕竟这道菜,绝对可以打开人的肠胃。</p>
而且,这道菜,也能够很快风靡联邦。当然了,李清明并不想现在就宣布出去。毕竟这厨王大赛都没有比呢,自己的下饭菜可要先开卖了再说。先赚一波。</p>
当然,这并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刘畅他们。他们投了那么多钱,总不能因为自己的举动,而赚不到钱。那样,李清明会心中过意不去的。</p>
所以,这道菜,先压压。只为哄秦河洛开心而做!女人嘛,无论什么女人,总是希望自己与众不同的!</p>
(https://www.yqwxw.cc/html/111/111253/22186483.html)</p>
www.yqwxw.cc。m.yqwxw.c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