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坑爹“情报”传递到北京,仍旧是那些大臣们,又是一番商议。</p>
兵部尚书石星长出了一口气,轻松说道:“既然只有倭寇一千余人,看来并非传闻中的日寇要大举入侵,李将军,兵部发你三倍兵力,是否就足够剿寇了?”</p>
说完,征询的目光看向李如松。</p>
而看着这份所谓的情报,李如松却一点儿轻松不起来,甚至感觉是啼笑皆非。</p>
他只摇了摇头,一句话都说不出来。</p>
首辅张志皋半眯着的眼睛陡然一亮,有些不满的道:“怎么了?应付千余倭寇,三倍兵力都不够?”</p>
“不是这个问题……”李如松无奈苦笑道,“本官认为,只用不到两月便攻陷了朝鲜大部国土,这平壤城里的倭寇绝对不止一千余人。”</p>
“哦?”石星一愣,反问道:“李将军可是从辽东探听了什么其他情报么?”</p>
“没有,只是……作为一个武将的……”犹豫半晌,李如松找不到其他的词来形容,只能直说了。</p>
“武将的经验。一千倭寇,从釜山登陆,竟能一路北上,攻城拔寨,乃至于攻克平壤。这太匪夷所思了。”</p>
听到这话,石星眉毛一皱,有些烦,他心说一线的情报你李如松不相信,靠着自己“武将的经验”来议事?</p>
便幽幽的说道:“李将军,这朝鲜国王着急这要我大明帮着他们收复平壤,助他复国,这不会有假吧?”</p>
李如松也不得不承认,朝鲜国王肯定是急切的想复国的,他点点头:“这个自然不会是假的。”</p>
张志皋也慵懒的看了看李如松,帮腔道:“既然如此,那这朝鲜国王断没有诓骗我大明的道理,他们从平壤一路撤出,自然是最熟悉敌情之人。我看这情报不会有错。”</p>
李如松深深的叹了口气。</p>
其实这一千倭寇占领平壤,但凡是上过阵打过仗的,都明白这很不合理。</p>
然后这就不得不提大明一直以来的制度了,文官节制武将。</p>
兵部和内阁里的官员都是文官,像之前就把大文豪王世贞安排到南京兵部一样。</p>
翻看现任兵部尚书石星的履历,他做过御史,待过工部,疏通过黄河,管过吏部,做过天下官员的考评。但是看来看去,他都跟打仗一毛钱关系都没有,然而人家就是能做到兵部尚书,统管天下兵事。</p>
尤其是在这万历皇帝不怎么上朝,内阁首辅喜欢和稀泥的时代,兵事基本就石星说了算。</p>
李如松知道现在是兵遇见秀才,有理说不清,也只能暗叹一声,不再发言了。</p>
如此,便这么决定了,户部拨款2万两白银,给暂居辽东的朝鲜国王,供他们生活之用。</p>
从辽东抽调三千精锐铁骑,入朝平定倭乱。</p>
………………</p>
连续吃了几天烤红薯,把孙承宗那里的红薯都烤了吃了,秦良玉还是没等到李如松的消息。</p>
她去王恭厂探访赵士祯,却发现赵士祯目前正忙着,都已经忙到没时间回家了。</p>
作为鸿胪寺主薄,也就是相当于后世的外交部书记员,此刻赵士祯手头积压了大量关于朝鲜事宜的文书工作。</p>
没辙,这个工作虽然无聊,但毕竟是赵士祯的主业。</p>
他还不能撒手不管。</p>
秦良玉只能把置办的一些礼物和银两放下,又跟赵士祯的夫人嘱托了几句,无奈的返回了客栈。</p>
好在她买了《三国演义》来解闷,也算是有点业余活动了。</p>
这一天,她让店家准备了一盘上好的炒葵瓜子,一壶碧螺春,一面嗑着瓜子一面看书。</p>
正看得带劲的时候,门口响起了敲门声。</p>
“谁啊?”秦良玉整张脸都埋在书里,头都懒得抬。</p>
“是我。”李如松的声音。</p>
毕竟是自己的领导,秦良玉赶紧把磕了半桌子的瓜子片清扫了一下,去开了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