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吴国那娃娃君王杨隆演身后,徐温与同为追随杨行密打天下的三十六英雄出身的宿将争权夺势,内斗的程度也要比正史线严重了许多,自顾不暇,也根本没有余力对外扩张;
还有楚王马殷,仍是施行上奉中原王朝,下安黎民百姓的国策,就算要打仗,也是发兵向南去和粤王刘隐对着干。挥师北望,觊觎中原?马殷没那实力,也更没那心思;
而粤王刘隐,更没有必要去顾虑他那一方势力,他对内吞下了静海军安南之地,却也要忙于镇压到底土豪世家的抵抗势力,对外也有马殷这个对头与他有领土争端。疲于应对,也更不愿与魏朝交恶。而且粤国两广地界远离中原,刘隐与他兄弟也完全没有必要掺乎进魏朝、后唐两大势力的战事当中。
不过李天衢也很清楚,这些君王虽然明面上支持魏朝,但一个个也都是抱着隔岸观火看戏的心思。毕竟另有一大国牵制住魏朝,那么雄踞中原的皇朝对他们的威胁也就越小。何况万一李存勖如果真能杀入中原,继朱温、李天衢之后,不还是名义上供着中原皇帝为正朔,而我们自顾自掌管治下疆土便是?
所以其他诸国君王,也都打算与李存勖之间留有翰旋的余地。人情留一线、日后好相见,以后也都说不住是否中原又要易主,所以李天衢自知照常让那些臣属藩国上贡交纳钱粮,用于战时军需之外,也不能指望他们会痛快答应出兵出力,而去与后唐对抗。
至于李存勖那边,除了趁着耶律阿保机兵败北返,而发动兵变囚禁自己的义父上位,又为势所迫倒向河东的北平王王都之外。后唐倒又拉拢来一个立场鲜明的跟班,统掌夏、绥、银、宥、盐五州的定难军节度使李思谏,宣称所辖藩镇,与诸部牙军,治下党项、汉儿军民,便如当年受唐廷册封那般,而愿奉李存勖为唐室正统。
换而言之,李思谏带领着麾下族人、治下子民,已经完全走到了魏朝的对立面上。
而李思谏笃定心思投从李存勖,这倒也有些出乎李天衢的意料之外。按说他党项族人于五代十国初期没有什么存在感,正史线直到后唐灭梁,定难军也一直愿意奉朱温为主。然而现在占据中原的既然是魏朝,眼下党项拓跋部在当地也要没有经过今百年治理,而有自据一方的实权,李思谏便敢与中原王朝作对这对他而言不也算是铤而走险?
不过转念一想,李天衢大概也能相处个中因由。毕竟李存勖现在与原本的轨迹不同,他更为迫切的需要拉拢其它势力倒向自己的阵营。李思谏如今的处境,不似正史线那般后唐杀过黄河,奇袭汴梁,便灭了梁国那五代第一朝,也根本没有他定难军出场的机会
然而如今魏朝、后唐两大国已经拓张到自己家门口,李思谏的心态大有不同,而后唐更会处心积虑拉拢他投从。以李存勖的外交手腕,再加上他们同样身为转迁至中土栖息繁衍的北地族裔也极有可能达成了某种共识,所以李思谏经过思前想后,还是决定狠下心来,把自己的基业、族人的前程堵在李存勖的霸业上。
李天衢心中寻思着,旋即又暗忖道
定难军那一方藩镇,于关西地界也与我朝接壤,也就是说要准备用兵的目标,又多出了一方势力啊
<scrpt>();</scr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