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一生坎坷,人生旅途充满凶险。但是,康熙皇帝都安全地挺过来了。这除了他的机智勇敢外,与他的坚忍的毅力分不开的。</p>
康熙皇帝人生的第一个老师是令人尊敬的祖母孝庄后太皇太后。</p>
祖母教悔康熙的方法,真是别出心裁。</p>
因为,自幼丧母,又得不到父爱的康熙,由祖母抚养。见多识广的孝庄文太皇太后,把年幼的康熙接近宫里,按照嗣君的目标培养她心爱的孙子,所以标准高,要求也严。</p>
康熙皇帝一辈子也忘不了,从他幼年时,凡饮食、动作、言语、皆有矩度,祖母很严格,要求康熙必须遵守。出去一定要请示祖母,得到祖母的允许,康熙方能前往。</p>
祖母要求康熙自幼冷漠奇花、异鸟、珍禽、怪兽等,打造康熙人生坚实的基础。</p>
康熙是在祖母严格的家庭教育的熏陶下成长的。由此,康熙形成了一生良好的习惯和高雅的情趣。</p>
祖母要求康熙在文武两方面均衡发展。努力学习典章子集历史文化之外,还要在南苑学射箭和骑马。除此以外,祖母还亲自给康熙讲先祖创业的故事,讲古代圣贤的故事。康熙一生不好饮酒,不看低级读物。</p>
因此,祖母的精心培养,使康熙从小就养成行为端庄,处事严谨的风度,而且养成勤读书,好书法,爱骑射,能引经据典,喜欢稼穡,而且练就康熙很好的品性和良好的读书人的素质。</p>
到康熙晚年时,他的这一良好的习惯,按照内在连续性明显体现出来。</p>
康熙到了晚年,就想给当世留下点遗产。这除了编辑《康熙字典》外,还想留下一些笔墨,供后代人借鉴。</p>
康熙由此开始了修书。</p>
康熙皇帝首先想到,自己治国数十年,遇到了众多的险阻,康熙如逆水行舟,得以安之若素,创业功勋举世公认,他自己也感受甚多。康熙珍惜自己的事业,也想把自己的体会告谕千秋万代。于是,他想写一本教谕后代的书。</p>
于是,康熙着手动笔进行潜心进行写作。康熙写书采用回忆记录式和经验体会笔记式的形式。他想利用亲身经历告诉后人一些有益的道理,尤其是为人君的道理。</p>
康熙因为太子之事弄得心烦意乱,大病多天。之后身体一直不太好。这主要是他的精神,他有一个失败之感。他一辈子没有失败,但是在太子问题上他失败了。</p>
这些惨痛教训,康熙写在书中。他写道对孩子“任性狂恶”,不是一个好办法,要让他成为好的治国者,必须“人君以天下之耳目为耳目,以天下之心思为心思,何患闻见之不广?”</p>
康熙是一位有真才实学的君主,写起文章来常常文思泉涌,得心应手。书中有康熙独到的见解,有康熙针对具体事情所有的解决方法,而且因为康熙皇帝这个人优良的写作素质,因而在写作中肯下功夫,花力气,</p>
心思缜密,使读者读起文章来,如身临其境。</p>
在写作中,康熙皇帝的文笔充分体现了他一生兢兢业业,修身、齐家,治国都十分认真的品行,体现了他深邃的思想意识,投入了全部精力。</p>
书中,康熙皇帝谆谆告诫后来的君主,“凡天下事不可轻忽,虽至微至易者,皆当以慎重处理。??????”“凡理大小事务,皆当一体留心,古人所谓防微杜渐者。”</p>
此外,在书中,康熙皇帝对勤奋好学,知人善任,节用爱民,勇于承担,率先执法,居安思危,虚心纳谏,勿用虚意赞美之言所欺等,都有充分的论述。</p>
康熙十分重视写作,朝政无论出现什么情况,他都奋笔疾书写作不止。他充分利用余暇时间,伏案疾书不止。即使在病中,身体难支,而不能亲自执笔时,也口述给身边的皇子及亲信侍卫,令其笔录存案。</p>
可惜这部记录康熙皇帝全部身心的作品,没能在康熙皇帝活着时候给予付梓出版。</p>
后来,在康熙皇帝去世后,由皇四子胤禛(雍正)即位后整理出版,定名为《庭训格言》。</p>
康熙皇帝主张编纂的图书还有《古今图书集成》,这是一本康熙年间编纂的数量庞大,内容丰富,前所未有的一种类书。</p>
雍正皇帝称赞道:“贯穿古今,汇合经史,天文地理,皆有图记。下至山川草木,百工制造,海西秘法,靡不具备,洵为典籍之大观。”</p>
这本书从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至康熙四十年(1706年)完成初稿。后来在雍正年间修订,在雍正三年曾以铜板活字排印出版六十四集。</p>
康熙皇帝还编纂了《清圣祖御制文集》。这是一本极为重要的史料价值的书,尤其是树书上的七言和五言诗,题材广泛,题旨也比较深厚,以较详实的史料,记录了康熙皇帝亲身经历的历次重大政治活动,体现出他的思想境界和博大胸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