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字形的图书馆中间小院紫藤花架下摆着一张小方桌,桌上摆着几样小菜和一壶酒。李不弃与孙永,邵雍和张载各据一边,赵敏在李不弃身后陪坐,杏儿和莺儿用个小火炉烫酒,周围一大群秀才们或坐或站地围观。这就是后日被称为“理学开端”的那次聚会的场景了。</p>
因为这次聚会围观的人比较多,因此记述比较详尽,公认的情况是这样的:</p>
初次见面的人总是喜欢把双方都认识人做切入点引起话题,于是就聊起了范相公,结果李不弃一语惊四座:“官家也曾让范相公教导在下,只是我见范相公做学问的法子有问题,所以请教得少。”</p>
说完这话,李不弃就感到周围一静,拿眼一扫就看到所有人都愣愣地看着自己,就连自己的老婆也是如此。</p>
范相公,是公认的大神呀,尤其是《岳阳楼记》一出,更是无人能与之争锋。你居然说范相公不会做学问?太狂了吧?</p>
邵雍还算是神色正常的,先问道:“不知官人以为范相公做学问的法子有何问题?”</p>
李不弃指着张载说:“当年子厚兄本是好兵事的,范相公赏识子厚才学,却劝子厚回家钻研名教,这便实在是误人子弟了。”</p>
这话说得够重,张载作为当事人连忙说:“范相公教诲使载受益颇多,如何能说是误人子弟呢?”</p>
李不弃便问:“听说子厚兄见了范相公之后就回家闭门读书了。却不知已经误入了歧途。”</p>
张载忙问:“苦读研习正是做学问的法门,不知如何便是误入歧途呢?”</p>
李不弃又一句话把众人雷得蹶倒:“子厚兄钻研的是‘六经’吧?如果我说这‘六经’大多不过是蒙书呢?子厚兄说,有谁十几年只学蒙书学问能长进的?”</p>
“什么?‘六经’大多是蒙书?”孙永和张载惊得筷子都掉地上了。</p>
邵雍忙问:“官人为何说‘六经’是蒙书?”</p>
李不弃扫视一下见所有人都伸长了脖子,不由一笑:“这个道理也是我在自己编了一本《三字经》之后才明白的。”</p>
“《三字经》里有一句‘人之初,性本善’。有人便对此提出质疑,认为这一句武断,对天下很多事解释不通。这话不能说不对,只是因为《三字经》是蒙书,小孩子心智不全,难辨正误,须以大义教之,所以《三字经》第一句必要这么写。由此想来《春秋》一书想来也是如此的。”</p>
邵雍问:“官人是说夫子‘笔削春秋’之事?”</p>
“正是。经人质疑,我才理解夫子苦心。夫子之时天下可没有几十万读书人,民智未开,夫子只得以最基本,最浅显的大义教之。所以《春秋》便是一本蒙书。既然夫子把《春秋》的史料删了许多,只让后人看到夫子想让人看到的事,后人自然看不到这段历史的原貌。后人研究此书,只能是管中窥豹,能研究出什么高深学问来?”</p>
坐在孙永身后的一个秀才问道:“官人只说《春秋》,可还有五经呢?”</p>
李不弃说:“先说《诗经》。汉有赋,唐有诗,我大宋有词,这些皆是《诗经》成书时没有的。我华夏文化便如一个幼儿不断成长,《诗经》便是记载这个幼儿牙牙学语之时的语言。你们说可有人只学《诗经》能作出一首好词来?”</p>
见众人都陷入思量,李不弃接着说:“《乐》也是这般。现在世人多用琵琶,唢呐,皆《乐》之不载。《尚书》记国家戎、祀之事。彼时国家戎事必用战车,武器用戈矛铜剑,现在哪个还用?这《礼》么,本就存疑,就更不用说了。”</p>
李不弃看向邵雍:“我以为六经唯《易》乃‘大道之源’,只可惜深奥如斯先人又惜墨如金,若不识天地山川今古之变,则无以窥门径。躲在书斋里研究,便是倒背如流也难明其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