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张玉的想法,这一路北上若要躲开官府的耳门,最好的法子是走陆路,而且不能走官道,走那些官府很少设卡巡查的、人烟稀少的小路,就这样一路赶到北平,但袁珙却反对张玉的想法,“看来你是没去过中原,也很少有江湖,哪有你说的那般轻松,过了长江一路往北,陆路尤其难走,那真是早有闷棍,日有掉包,夜有盗。就凭咱们三个,恐怕走不到一半的路,还没到济南,就得让人家给黑了。你担心官府盘查,其实是你心里有鬼,只有锦衣卫才会对抓你上心,下面那些官员,一个个只关心自己的官位和性命保不保的住,地方上那些胥吏,只想着如何能卡点油水,没人成天把抓你当正经事来办。我敢打包票,你就是站在那些当官的眼前,他们都认不出你。”</p>
注:“早有闷棍,日有掉包,夜有盗。”并非作者胡说故意诋毁大明的社会治安,载于《明史》。</p>
就这样,三个人决定按照袁珙的规划,坐船沿着大运河北上,也多亏袁珙的朋友多路子野,竟然能找到朝廷往北运送官盐的漕船,三个人坐着漕船大摇大摆的向北走。上船之前,姚光启见到袁珙在岸边和一个武官嘻嘻哈哈说了半天的话,看那武官服色,估摸是个五品的官员。如果是一个月前,知道袁珙竟然还和官员如此熟络,张玉和姚光启或许还会惊讶,这一个月来,见到袁珙人脉如此之广,门路如此之多,此时再见到这样的场景,姚光启竟然一点都觉得意外了。看两人的状态,你来我往的看起来十分的熟络,在两人分别之际,那武官又偷偷塞给袁珙一件东西,又趴在袁珙耳边说了些什么。</p>
袁珙与那官员分别之后,三人登上漕船之前,袁珙笑着对张玉和姚光启说道:“怎么样,不错吧,相信我了吧。这漕船不会有官府的上来查的。”</p>
姚光启问道:“那现在你能告诉我们,我们要去哪里了吧。”</p>
袁珙犹豫了一下,看着张玉,半天才说了一句:“确切的说,是我跟你去,他是去不了那地方的。”</p>
张玉一拳捶在袁珙胸口:“少废话,赶紧说,去哪里?”</p>
袁珙揉了揉胸口,但还是很严肃的说道:“蓬莱洲”便不再张嘴说话了。</p>
蓬莱洲是哪里?姚光启一愣,姚光启在书中读过,方外之地有仙境叫蓬莱,祖龙时徐福率领五百童男童女就是去海外找蓬莱仙岛,但徐福和那些童男女都没回来,自己一向以为那不过是方士欺骗君王的谎话而已。</p>
张玉也楞了,袁珙说的地方他从未听说过,只听过蓬莱仙境,而且是老辈口口相传的神仙故事,但袁珙说的那样正式,那样严肃,而且之前袁珙也多次显示过他的能耐手段,不管从哪方面来说,袁珙都不像是在开玩笑。</p>
三个人同时陷入了沉默。</p>
三个人上的,是一艘大型的平底漕船,由于运河水位浅,所以明代所有的漕船都是平底船,姚光启他们登的这种船,叫作漕舫,是运河上标准的运输工具,根据我们现代的考据还原,这种漕舫长22米,宽4.4米,帆与船身同宽(为了方便两船相向而行时错车方便),明初的标准运粮量是472石/船,大约是4万多公斤吧,后来为了降低运输成本,每船的运输量增加到780石/船。</p>
三人登上的,是这批漕运船队的第一艘船,既是头船也是旗舰,和三人一起登船的,还有一位武官和年轻女子,这武官四十多岁,虽然脸上看起来有些沧桑感,但也难掩他身上的英气。那女子倒是很年轻,看起来也就十七八岁。一个官员身旁跟着个年轻女子,按照袁珙一贯的想法,必然是这官员的小妾或者相好,带出来散散心。如果按照姚光启的想法,可能是武官的女儿。但有一点,这女子倒是有些意思,因为她身上配着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