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侍卫骑马赶回,向李治禀报,说李家庄今日如此热闹,是因为蓝溪书院新生报名的日子。因为报名的学生太多,无法容纳,于是进行考试。</p>
“考试?”</p>
李治在马上微微一愣。</p>
不识抬举的李三郎在李家庄办了个家学,他是知道的,之前他还资助了点钱,但李治可并不真的觉得这所山沟里的家学能够办成什么样。顶多也就是李逍手里有点钱,向幕文化,于是请了个教书先生,让家里孩子识几个字不做睁眼瞎罢了。</p>
这样的私塾,算不得什么。</p>
可现在居然改名叫蓝溪书院了,蓝溪书院,倒是好文雅的名字,一个书院二字,可是显得高雅不少。而这样本是一个山沟私塾的地方,居然还能引得无数人前来争相报名,甚至多到需要考试,这就引人吃惊了。</p>
“听说蓝溪书院是免费招生,不过仅限招收蓝溪本地乡亲子弟,而且限六到十岁以内的孩子,且必须是经过书院的招生面试才行,这次从上千名孩子中,只招收了一百二十人,因此场面很是壮观。”侍卫如实禀报道。</p>
李治摇头。</p>
“这个李三,总是喜欢让人意外啊。朕让他当官,他不当,却呆在这乡下办什么书院。”</p>
武氏笑道,“此子确实总能出人意料,不过既然这个书院能够引得这么多人来报名,说明还是很有些名气的。”</p>
“能有什么名气,朕看那不过是因为李逍现在手里有几个现钱,便烧的慌。一个免费读书,还怕招不来学生么?别说一千人,一万人也能招到。”</p>
身为皇帝,李治虽年轻,但也知道如今天下,并不是人人都能读的起书的。虽说经历武德和贞观二朝,大唐越发重视文教,大兴教育。可到如今,天下千余州县,也就勉强能做到每县一所县学,所容纳的学生还十分有限。</p>
之所以如此,还都是因为办学其实很费钱。一个县一所县学,百来学生,一千多个县,那就是十来万学生了,这些学生哪怕只是部份补贴,每年朝廷也得拿出一大笔钱来的。</p>
不说天下的州县学,就长安城里的国子监,如今就有八千多名学生。</p>
国子监里汇聚了朝廷的勋戚品官子弟,还有许多各地保举的有才寒门庶子,精英汇聚,但仅这一所八千多学生的国子监,一年的开销就十分惊人了。</p>
李逍一个小地主,现在居然在山里办起了一所蓝溪书院,还免费招生,一下子扩招到一百六十名学生,这对一个小地主而言,似乎有点不自量力了。</p>
朝廷供养一个军士,得二十个丁口。</p>
而供养一个读书人,起码也得一个中产之资的自耕农或小地主,一般人是供不起的。</p>
李逍一下子要办一个招一百六十人的书院,还全免费教学,李治觉得李逍有些太疯狂了。</p>
读书可不便宜的。</p>
“既然李逍的书院都开张了,总不可能到时中途而止的。”武氏倒是很公正的说了句,“我听说现在名满长安的蓝溪药酒正是李三郎家的,甚至这次东征军也向李家采购许多金创药酒,这里肯定收入不少。李三郎赚了钱,没想着只顾自己享受,而是能够拿出钱来办书院,造福一方,教化子弟,很有乡贤之风啊。”</p>
“朕就是觉得事情没这么简单,这李三,处处让朕不痛快。”</p>
“人才嘛,总是如此,卓尔不群的。”武氏笑着道。</p>
“先说那话还太早,朕倒要亲自看看他那书院是个什么样的,别只是打着教化的旗号,实际不过邀买人心,最终却误人子弟。”</p>
说话间,却看到一支队伍过来。</p>
却是高头大马,鲜衣怒马。</p>
“陛下,好像是薛刘程柳这四公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