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夺麦</p>
自从崇祯年间,蝗旱相接,随即兵灾贼祸,民不聊生。</p>
但是每年的情况,还是有所侧重的,崇祯十三年侧重于天灾,而崇祯十四年十五年,却多为人祸,当然这人祸不仅仅是指义军,也是官军,或者说活跃在河南地面上的种种武装。</p>
只是他们自己并不觉得。</p>
崇祯十四年冬麦种植的并不多,也就是各府县附近种植了一些。而开封附近大概是中原地带最大一块冬麦种植区了。不是因为河南天灾到各地都无法种植,而仅仅开封能够播种。</p>
而是大明朝廷有能力维持并控制秩序的地方,也就仅仅开封城,这座省城附近这一点了。</p>
出了开封城之外,十几里之外,就是一片荒芜。</p>
不过,即便如此,这一片数十里麦田,在这饥荒深重的年代,也是极其重要的一种财富。</p>
义军纵然将归德府洗劫一空,但是粮草并不是太充分的,而开封城更不要说了,往年大灾,如果不得到这一季粮食的补充,不必围城,城中就会饿死人。</p>
所以,这一场夺麦之战,是生死之战。</p>
袁时中与张轩站在高处,将方圆数里的情况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p>
夺麦之战,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抢收。</p>
义军之中,青壮老弱齐齐上阵,一字排开,拼命的收麦。而且并不是从外围向开封城收,而是直接在开封城下数里之处下手,将麦田从中间截断。官军自然不肯,派出人手去阻拦。</p>
义军之中也派出人手去阻拦。</p>
双方的人手就在麦田之中交手。</p>
因为在麦田之中,所以大队人马什么都派不上用场。都是以小队厮杀为主。</p>
大片大片的鲜血洒在麦子之上,而双方前仆后继,丝毫不断。不挨饿的人永远不知道,人为了一口粮食,可以做到什么地步。</p>
不过,官军战力还是比不过义军。</p>
官军之中,也只有陈永福部可以称为劲卒,而其他各部都是在李自成一攻开封之后,建立的类似民兵武装。这些人血勇有之,经验不足,还有一些临阵招募其他官军的游卒散兵。这些人经验有之,但气血暨衰,甚至没有勇气了。</p>
毕竟自从崇祯十四年来,义军一个胜仗接着一个胜仗,而官军自然是一个败仗接着一个败仗,有的军队甚至重新组建过一两次,早已不复当初,这些残兵败将,能有多少拼死之意,可是难说的紧。</p>
这一战战事分布极广,似乎遍布整个开封城外所有麦田。但是厮杀却细碎而惨烈。数万大军交锋,很多时候真正交上手的,也就是阵前那些人而已,很多人都随着大流进退。</p>
不知道如何得胜,也不知道如何失败。</p>
而这种小队厮杀根本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根本没有逃走的余地。</p>
失败者的下场只有一个,成为这片土地的肥料。</p>
太阳东升西落,一日过去了。残酷的厮杀也告一段落了。</p>
官军被限制在城外一两里的距离之内,在这个距离之内,他们能获得城头火炮的支援,故而义军不敢放肆,被火炮轰成两段的人,表现出城头火炮的震慑力。</p>
一日厮杀,双方伤亡不小,不过,官军更支撑不住。</p>
第二日,双方就有了默契。</p>
双方士卒相持不战。一旦某方先占据某一块麦田之后,对面就避开这块麦田,除却双方都在拼命的抢收麦子之外,似乎也没有什么厮杀。</p>
夺麦之战,不过是前奏而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