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18书屋 > 都市总裁 > 明末求生记 > 第四十三章 盐商

第四十三章 盐商(1 / 2)

第四十三章 盐商</p>

“如此真的好吗?”张轩皱眉说道。</p>

“陛下,欲在短时间凑够供应全国的盐。恐怕只有这个办法了。”姚启圣说道。</p>

此刻的姚启圣脸上有一分风霜之色。</p>

短短一两月之间,姚启圣从浙江到广东打了一个来回,将三省所有的关于盐业的文书都查了一个遍。所有盐场都视察了一下,虽然这种视察,只能说是走马观花一般。</p>

但是也让姚启圣对大夏境内的盐业有了充分的了解。</p>

所以他在回来的路上,他就提出了自己的盐政方案。</p>

他这个户部尚书,要解决的问题,有三个,第一产盐太少,因为中国产盐最多,价格最便宜的就是两淮盐,号称两淮盐,天下咸。虽然明代盐政划分销盐区,但是两淮盐常常有跨境销盐的举动,就可见是两淮盐业产盐最多,成本最低。</p>

第二盐课太少,虽然盐乃是大明朝廷最重要的一项收入,但是这一项收入,比起宋,比起清来得并不多。甚至要少了不知道多少。而且就朝廷来说,最重要的是两淮盐,浙江盐,福建盐,广东盐,山东盐,河东盐,四川盐,一般都是被压制的。</p>

河东盐与四川盐,还好,并不是海盐。但是其他地方的海盐,朝廷的投入也不够,收入自然也不多。</p>

当然了以明朝烂成一团的政事,想来真正入朝廷手中的盐课,未必比得上官吏上下其手所得的多。、</p>

姚启圣作为户部尚书,虽然很多权力被张轩侵夺了。比如清丈田亩,整顿赋税,这事情本该是户部尚书来做,却被张轩分给了阎应元。但是并不意味着他并不为朝廷的财政问题负责。</p>

故而姚启圣也一心想办法,为朝廷多征一些赋税。</p>

故而保证并扩大盐课,是他一心想做的事情。总就不可能,为了百姓吃上盐,朝廷不征税,反而倒贴好多银两。</p>

第三,就是投入太少了。</p>

上面所说的,这三地的盐场,比不上两淮盐场。之前投入不多,在气候,天时上,比不上北方盐场优越。在之前,朝廷有更好的选择,自然也没有想往这里投钱的意思。</p>

而现在张轩手头捉襟肘见,恨不得预征钱粮,向清廷学习。但是张轩也知道这万万不可。一个劲的压缩开支,全国范围之内清理胥吏,未必不是为了弄钱。哪里有钱往里面投。</p>

其他小问题,还不知道有多少。不过姚启圣要解决</p>

的就是这三个。</p>

姚启圣给出的方案,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就是承包。</p>

将各地盐场包给商人,并划分片区,限定食盐的价格。限定各盐场的赋税总额。不管生产多少盐,总是要交这么多的税。可以说是包产包税。</p>

张轩之所以皱眉,是因为他对失去食盐的控制权,感到不舒服,但是细细想来,这个办法,或许不错。</p>

首先,投入扩建盐场的财政支出可以省下来了。其次,张轩夹带里面的人物,还是有些少,手中虽然有一些人才。但是应对而今庞大的朝政,张轩依旧感到人不够用。昭武元年的恩科,也在筹备之中了。</p>

既要清理盐场,又安督促盐业生产,又要清正廉洁。这样的人才,放在什么地方不行,一定要放在盐场之上。</p>

第三,也能从商人手中收一大笔钱,来支撑朝政开支。</p>

想来也知道,不谈盐税,单单说这些商人想平白无故的从朝廷手中得到盐场,并专卖之权,不大出血怎么可能啊?而且正制定盐税的时候,也可以提高一些,最少要比明代的盐税要高出不少来。</p>

但是并非没有弊端的。</p>

首先,这样一来,就好造就一大批暴富的盐商。自从管仲提出官山海之后,盐几乎是一直是朝廷控制的,盐税其实不仅仅是对盐征税,还是一种间接对人征税的办法。</p>

最新小说: 嫡女夺珠 失忆五年,我和死对头奉子成婚了? 分手后,被渣男小叔明撩暗宠 病秧子先别死,神医娘子来冲喜了! 喝醉后,女神让我忘了她 都市觉醒:我能不断进化异能 宠妾灭妻?主母二嫁高冷王爷 钱局 相亲当天,我被豪门大佬闪婚了 诱哄:心机前夫他蓄谋已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