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晚照时,怀朔镇宏伟的城郭终于出现在眼前。</p>
这是一座由夯土筑成的城池。城墙高约十米,周长约四公里左右。整面南城墙,以城门为中轴,两侧各建有两个突出于城墙的马面,这是典型的汉人筑城风格,马面突出于城墙的作用,是便于弓箭手从侧面攻击登城的敌人,有瓮城的防御效果。城门头建有飞檐斗拱的木质门楼,城墙四角建有四个角楼供观察瞭望之用。因为需要,城墙依地势而筑,南北两墙看上去长短不一,本该呈正方形的城郭,由于南墙两端向内折回一些,因此城垣平面呈不规则五边形。一条清澈的五金河由西向东穿城而过,在城中分叉,一条东流,一条北流。五金河两岸还有几眼水井,防止被敌人围城断流之后困死城中。记忆中还是在当骑兵的时候到古城参观过几次,只不过,那时参观的是废墟,眼前却是完整的北魏边城。</p>
八十年代初,军营也没什么娱乐设施,星期天,约上连里的文书和几名历史爱好者,几次来怀朔古镇遗址、赵长城遗址、秦长城遗址、北魏长城遗址参观凭吊,发千古忧愁。</p>
每每立足于长城之上,总有一股壮怀激烈的澎湃感。想想也是,就在自己卫戍的脚下土地,从春秋战国到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历经几千年,多少风云人物在这里留下他们的痕迹。赵武灵王、蒙恬、吕布、王昭君、花木兰、成吉思汗……还有那些极富盛名的专有名词胡服骑射、秦直道等。</p>
那时的古城遗址基本就剩下一个轮廓,土墙在岁月的风雨侵蚀中坍塌成一个个的土堆,依稀能在脑海中虚拟出城郭初建时的宏大和壮观。如今亲临历史原貌,与留在记忆中的废墟一一对应,感觉有点不可思议。考古工作者的猜想与真实的历史相比,说实话,差的不是一星半点。</p>
怀朔镇镇城,始建于神??4??5二年(公元433年),由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下令修筑完成。其所处位置,北上可通至山后的漠南草原,南下可通过稒阳道(今包头市昆都仑水库一带河谷)进入山南的敕勒川平原,可谓咽喉要道。发生在这一带的故事,产生于这片土地的诗歌,历经千年不朽。花木兰替父从军,从河南商丘一路北上,渡黄河,过稒阳,出阴山,怀朔镇就是最前沿的战时补给基地。吃饱喝足养足精神,深入广袤的大漠与柔然(蠕蠕)人大战,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最经典的“巾帼英雄”。十二年里,花木兰多次在怀朔镇修整疗伤。据考证,木兰小姐姐生于公元412年,卒于公元502年,享年90岁,葬于陕西延安。她一个河南商丘的小妮子,为何要安葬到延安?还不是战争后遗症闹得?据说,花木兰死前的几年,总回忆铁血疆场的日子,每每梦回吹角连营,沙场秋点兵。……也就是17年前的事。</p>
关于木兰小姐姐十二年时间内瞒天过海,没有暴露女子身份这段历史悬案,记得当时战友们讨论了几个来回,各种结论五花八门。</p>
来自杭州的那个外号叫“苏武”的小子,就是被高欢在风雪夜救回来的那个南方兵,大胆推测:“花木兰小娘子,一定是长一副男人样子,一般人看不出来的嘛!假如是我们江南女子,杨柳细腰,点绛朱唇,嫩的一掐都是水,怎么可能看不出来的嘛!侬晓得哇,江南女子水灵灵的……”</p>
和高欢一起被送到骑兵连的山东兵、外号“鲁智深”的家伙说:“俺估摸着,花木兰长得忒丑,人人见了想吐,管她是不是女银(人)?”</p>
连队文书有点文化,想问题比较复杂一些。他以为:“花木兰应该有自己单独的军帐,或者找了一个可以单独睡觉的特殊理由,并且十二年始终保持着高度警惕。后来,花木兰当将军了,自有单独的营帐,也就不是问题了。……或许还有一种可能:大家都知道她是女人,假装不知道,掩耳盗铃嘛,互相给个面子。……要么就是还有其他女人一起生活,比如给军官暖床的营妓之类的。因为要树立花木兰为典型,部队的文书……哦,古时候应该称刀笔吏、文吏、军吏,对,就是这些军吏们,写先进事迹材料的时候忽略了这个问题,所以才导致这千年疑案嘛!”文书结合自己的身份特点,得出不一样的结论。</p>
……</p>
正在高欢魂飞天外,美美的回味这些历史碎片时,一个不耐烦的声音从城头上传来,打断他美好的回忆。</p>
“贺六浑,你还进不进城?”一个不耐烦的声音。</p>
高欢向城头看了一眼,见是位中年人,就没有与他计较,牵着马往里走。</p>
一老一少两位守城兵卒,老的叫刘三,少的叫李四。刘三平时对人爱搭不理,见了高欢只是撩了撩眼皮,示意他快进门。李四二十来岁,性子跳脱,见了高欢,摇头尾巴晃的上前打招呼,但语气却缺少尊敬:“这马不错,哪来的?”李四拍了拍马背,眼里透着贪婪与不屑。是对马的贪婪,对人的不屑。</p>
“捡来的!”因为没法解释,所以不想解释。记忆中对这小子没啥好感。少说话,多观察,新的自保法门。</p>
“捡来的?真是好福气,明天也帮我捡一匹。”李四讨厌高欢应付他。</p>
“无聊!”高欢径直往城门里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