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大众艺术、通俗艺术?说白了就是给老百姓看的,浅显易懂,语言直白,很容易理解的艺术形式。比如杂技、戏曲、电影等,都属于大众艺术范畴。如此便能理解舞台下四五千观众对前四个大众艺术形式如俳优戏、杂耍、民间小戏反响强烈,而对后面的诗、词、歌、赋等作品的演唱吟诵只给予礼貌性尊重的原因了。说白了,听不懂,理解不了。</p>
古代的诗词歌赋都有各自的吟诵形式。古人将拼出字音称为“读”;自言自语称为“念”;配上曲子念词称为“歌”;高声诵念称为“唱”;背书称为“诵”;节奏和缓地诵读称为“咏”。“诗”与“歌”的根本区别在于入乐与否。入乐的称为“歌”,不入乐的称为“诗”。</p>
所谓的高雅艺术也不是一开始就是高雅的,比如《诗经》。春秋时期的《诗经》称为《诗》。因为收录了311篇诗歌又称“《诗》三百”。共分《风》、《雅》、《颂》三大部分。其中的《风》就是民间歌谣,典型的通俗文学。《雅》是周朝人的正声雅乐,《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这两部分也就是所谓的高雅艺术范畴了。北魏的“皇家乐团”据说也十分庞大,宗庙祭祀,各种庆典等,都有乐团奏乐。</p>
上面这两部分简介,目的是帮助理解后世人们习惯性挂在嘴边的“诗歌、歌咏、朗诵、颂歌、雅乐、吟唱”等并列词组的原本含义了。</p>
高雅艺术虽然小众,但毕竟还是有一部分受众。五原北城舞台下四五千观众中,除了文盲,当然也有识文断字的文化人。所以,当《凉州乐歌》和《敕勒歌》两首作品出来的时候,能够欣赏它们的人还是有的,否则也不可能获得二等奖。</p>
高欢原以为《敕勒歌》的演唱方式也像《凉州乐歌》一样,由优伶按照固定的旋律吟唱出来。满不是那么回事,绝对不是后世人们假想的汉代乐府那样的古朴声调,似唱非唱,似说非说的怪异腔调,而是类似于后世的蒙古长调。说长调不准确,压缩一半就差不多了。高欢懂鲜卑语,所以《敕勒歌》唱了两句以后他就听明白了。</p>
这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高欢知道这两首诗出自于何人之手。更重要的是他没想到会在这种情况下与这两首诗“谋面”。所以他不淡定了。说明什么?说明只要与他本人有关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或多或少发生了变化。他让段宁联系上这两人,一是要亲自接见二位作者。另一方面也想看看这二位能不能“为我所用”。</p>
二等奖两位作者下去以后,一等奖该出来了。主持人刘志再次回到舞台,借着纸卷的喇叭筒大声宣布一等奖获奖作品名称。按例,每一部作品都要有优伶乐手配乐吟唱的,但一等奖的获奖作品名称宣布以后,刘志说:“受作者本人的委托,由刘某亲自吟诵这首新词《沁园春·雪》。”刘志念完词牌名后,故意清了清嗓子,差不多是按照后世人们习惯的朗诵方式把这首大气磅礴的词朗诵出来。</p>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p>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p>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p>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p>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p>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梁宗宋祖,稍逊风骚。</p>
一代天骄,冒顿单于,只识弯弓射大雕。</p>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p>
读者一看就明白,这一定是出自高欢之手。可这时代的文人哪里知道臭不要脸的高欢是剽窃毛爷爷的?没办法,高欢又不是此间高手,只能借用老人家的作品充门面了。“唐宗宋祖”还没出现,用南朝的“梁”、“宋”代替唐宋两朝,勉强凑乎。成吉思汗还要好几百年才能在大漠诞生,但匈奴的“圣祖”冒顿单于拿来凑凑数也行。关键是,把冒顿和秦皇汉武、梁宗宋祖放到一块,目的不是抬高老冒顿的地位,而是要告诉世人,匈奴故地以及这个横行大漠的族群,也是我华夏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p>
嚯哈哈哈……先给你贴个标签,看你往哪里跑?</p>
(https://www.yqwxw.cc/html/123/123138/468214736.html)</p>
www.yqwxw.cc。m.yqwxw.c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