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之后的招考,天空不作美,断断续续下起了小雨。
书院之中,有官兵看守,这考试的戒备堪比科举。
考生们一一进入考场,李二牛拿了考牌入内坐定后,卷子发下,摊在桌案上了。
李二牛坐下后,即奋笔疾书开始答题。
司马绍立于考场上看着下面答题的考生,心底也是寻思。
这题有经策,史策,时务策之分,过去科举的策问都是经策,时务策,很少有史策。
时务策考的是读书人对天下民隐,政事利弊的见识与才能。
史策就是测试考生对史书的修养,以及审时度势。
但就是司马绍出的第一道史策,就被众监考一致认为太难了,并告诉司马绍这一道题不说这些考生,就算是有学问的人里也没有几个人可以答得出来的。
这一道题题目是如何对待百姓。
比如老子的“无为而治”,很多人就会问在老子的思想中,应该如何对待百姓?
其实就是对百姓好,不要增加税收,让百姓可以顺应自然去发展,这样才能使得国家得到最好的突破。
所谓的“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都不管,而是说不要去破坏大自然,要在大自然发展的基础上去顺应天意发展,古代很多时候就是强行开采大自然,导致受损了很多,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百姓的生活一天不如一天,这是君王的决策失误,所以一定啊哟顺应天意,简单说就是现在的季节该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要想着去做违背季节的事,这些都会导致大自然被消耗很快,最后得到的效果也是非常差的,给百姓更好的生活,不要增加税收等。
对于大部分读书人而言,这等民心大事不是他们以前该烦的,也没法管。
人微言轻,就算明白了,但这文章怎么写,如何写,也是很难办啊。
所以众人见司马绍出这一道题时也是摇头,这哪里是在选拔读书人,这是在搞事情。
写重了,诋毁帝王说不得获得个文字狱,写轻了,百姓们饶不了他们。
面对众人如此反对,司马绍却是坚持,为国举才
不在于多,最重要是得精,上万名学生里只要有一二能合乎他的心意就已经足够了。
不过司马绍还是考虑众人意见将第二道题难度下降,甚至第两题也是放低标准。
一日考完,提前交卷的读书人很多。
司马绍将收上来的卷子一看,大多数人都是将两道策问题空了不做,当然乱答一气的也有不少。
两道策问题答得好的,特别是最后一道能答得上的,是少之又少。
两日后,成才书院内。
两百名筛选出来的书院弟子站在堂下,他们既是紧张又是兴奋,只要过了这一关就是书院弟子了。
然后他们一一地被唤入堂上。
堂上挂着一副孔圣画像,司马绍坐主位,林风、许魏然等人都是分坐左右。
紧接着一名考生进入堂上。
许魏然道:“汝当堂默写这一次招考里策问题第一道‘如何对待百姓’,便写便答话。”
这名考生一愕随即道:“学生有些不记得了。”
许魏然面色一沉道:“才考得两日就不记得了?莫非是替考的吗?”
那名考生色变道:“学生记起来了,记起来了。”
这名考生走到案前,案前笔墨都已备好。
一旁林风问道:“汝是哪里人?”
“建康城本地人士。”
“现在可有功名?”
“无。”
“家中两代履历?”
“家父曾经商......”
问完话后,对方苦笑道:“仓促间记起来了些许,若是有遗忘了些,还请见谅。”
侍卫上前收了卷子交给林风,司马绍、许魏然两人过目。
林风看后率先道:“你此卷与原卷相较基本相吻合。”
那人刚露出喜色,却见林风道:“笔迹与原卷也相似,显然这书写原卷的人刻意模仿过你笔迹,但笔迹易仿,笔触轻重却有些不甚相同。”
那考生当即道:“学生冤枉啊……”
司马绍拿过卷子接着道:“你方才说你父亲曾经商,但我命人调查过你的身份背景,你父亲未曾经商,而是旁
府下的县官?”
那考生顿时汗如雨下。
许魏然一拍道:“你还敢撒谎吗?”
那考生如捣蒜般磕头道:“饶命,殿下饶命!”
许魏然冷笑一声道:“汝竟敢在太子殿下面前妄图侥幸过关,如此之人就算为官也是奸官,朝廷如何用你?本考官现革去你的功名,再发回原籍发落!”
那考生整个人瘫在地上,然后被侍卫拖走。
堂下的考生不知堂上发生了何时,但见大门一开,方才还踌躇满志的考生就如死狗一般的被拉出来,顿时都是吓了一跳。
堂上,一名考生将卷子交上,司马绍,林风,许魏然看了此人原卷低声议论一番。
然后司马绍道:“你叫徐南?”
下面的考生道:“学生正是。”
司马绍道:“你读书几年了?”
徐南道:“学生学文十年了。”
司马绍道:“现在是何功名?”
“学生惭愧,之前科举已是第两次落第。”
司马绍与许魏然交换眼色,然后点点头道:“考场上没有一帆风顺的,以你的文章不怕没有机会。”
徐南露出惊喜之色,司马绍笑道:“你先在本书院就学吧,暂定为旁听生,不知大家意下如何?”
许魏然抚须道:“一切依殿下为主。”
徐南闻言已是忍不住喜极而泣,他拭泪后强自镇定地道:“学生多谢太子殿下,多谢各位大人。”
司马绍笑了笑道:“虽取你为旁听生,但本书院每月月头月尾两考以定名次。若你不求上进,也可从旁听生名额里被踢出学院,你要好生用功,不要辜负了你的文章。”
“是,学生定然牢记太子殿下之言,不辜负各位大人的赏识。”
徐南退下后,许魏然笑着对司马绍道:“此人文章有大家气象,却不知为何无伯乐赏识,恭喜殿下慧眼识珠得此人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