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古人对天地与祖先心怀敬畏,深信天地神灵是万事万物的主宰,认为天地神灵与祖先左右着人们的生活和命运,人们的一切皆来自于天地与祖先的恩赐。天地运行,四季轮换,寒暑交替,月盈则亏,日午则偏,一切皆有天道秩序;万物虽长于地上,但万物的荣盛兴衰却离不开天。在岁首举行祭祝祈年活动,缅怀和感受天地神灵(祖先)好生之德的神圣与威严,表达对神灵与祖先的崇敬和感德。早期的节日文化,反映的是古人自然崇拜、天人合一、慎终追远、固本思源的人文精神;一系列的祭祀活动,则蕴含着祗敬感德、礼乐文明深邃文化内涵。祭祀祖先,不仅涵盖了中国所有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民俗节日永远的主题。传统节日仪式与相关习俗活动,是节日元素的重要内容,承载着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内涵。</p>
小年</p>
“小年”是过年前忙年的开始与伏笔,并非指节日。由于各地风俗,被称为小年的日子也不尽相同。小年在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北方大部分地区称腊月二十三的祭灶节为小年,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四,江浙沪地区把“腊月廿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称为小年,南京地区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为小年,云南部分地区是正月十六。国内也有不少地区称正月十五元宵节为小年,冬至也有地方叫作小年。</p>
在北宋时,小年不叫小年,叫“交年节”,意为立春前后,年节之交。南宋时则称为“小节夜”。</p>
小年即是忙年的开始,意味着人们开始准备年货,准备干干净净过个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气象。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p>
大年</p>
大年,指年节,狭义上是指农历正月初一,广义上是指农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从公历上看,春节在1月21日至2月20日游动。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热闹喜庆气氛洋溢。新春贺岁,围绕祭祝祈年为中心,以除旧布新、拜神祭祖、驱邪攘灾、纳福祈年等活动形式展开,喜庆气氛浓郁,内容丰富多彩,凝聚着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精华。百节年为首,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它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愿望、生活娱乐和文化心理,而且还是祈福攘灾、饮食和娱乐活动的狂欢式展示。</p>
年岁由来</p>
在远古的天皇时代已有“年岁”的概念,据古籍记载:“天皇氏始制干支之名以定岁之所在”。天皇氏创制岁星摄提纪元法,从立春到下一个立春谓之一“岁”。“岁”即“摄提”(原始干支),又名为“岁星”、“太岁”。岁起摄提以六十甲子(干支纪年法)为运转周期,循环往复,永无止境。十天干曰:阏逢、旃蒙、柔兆、强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昭阳;十二地支曰: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渊献、困顿、赤奋若。天皇氏的这一发明影响深远,后世用于历法、术数、计算、命名等各方面(北宋时编撰的官方正史著作《资治通鉴》就以这套干支术语纪年)。在传承发展中后世把这套多音节的摄提纪术语简化为一个字的干支名。岁纪摄提(原始干支)与简化后的干支在《尔雅》与《史记》等著作中均有对照关系的记载,如《尔雅·释天》:太岁在甲曰阏逢,在乙曰旃蒙,在丙曰柔兆,在丁曰强圉,在戊曰著雍,在己曰屠维,在庚曰上章,在辛曰重光,在壬曰玄黓,在癸曰昭阳;岁阳,太岁在寅曰摄提格,在卯曰单阏,在辰曰执徐,在巳曰大荒落,在午曰敦牂,在未曰协洽,在申曰涒滩,在酉曰作噩,在戌曰阉茂,在亥曰大渊献,在子曰困敦。在丑曰赤奋若</p>
(https://www.yqwxw.cc/html/125/125342/508874062.html)</p>
www.yqwxw.cc。m.yqwxw.c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