燧石航天的团队在三天后到达了昌西卫星发射中心,根据叶子恒的安排,他们也分散到了各个环节,认真学习经验。</p>
这些都是航天器发射前,地面准备工作的技术人员。</p>
总装、测试、转运……不得不说,这一点一滴的经验,都是几十年积累下来的,也是用一次次发射积累下来的,成功的,失败的。</p>
在那个年代,经费紧张,为了降低损失,那真是每一个环节都经过一遍又一遍的模拟。在纸面上找不出问题之后,又有一大堆实际工作过程中事先没有预想到的情况。</p>
如今,这些经验几乎任由燧石航天去汲取营养。</p>
这就是顾松的身份、燧石航天已经和华国航天系统建立起的长期合作关系带来的好处了。</p>
当然,顾松也不是白要这些。</p>
他交的一部分学费,是源源不断的订单,是一个个合作研究课题的研发经费拨付,也包括他“共享出来”的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在航天领域的应用。</p>
低配版。</p>
毕竟完全体,其实在他脑子里。</p>
气氛是其乐融融的。</p>
顾松其实也没有闲着,他也在根据现在的总装测试流程,进行着未来燧石岛运转体系的优化。</p>
从无人制造工厂里,生产出来的零件和构件,最终也需要到总装测试车间,由一部分人工参与完成最后环节。</p>
既有在总装测试车间里完成组装再转运的,也有通过综合发射塔架里原地组装原地发射的。</p>
这里面有一些技术,连现在的华国官方都没能完善。</p>
在过去这三年里,燧石岛的建设还很初级,燧石航天的发射任务都是委托进行的,因此顾松也还没有专门花时间去完善这些环节。</p>
但燧石岛也快要进入火力全开的状态了。</p>
这就是顾松必须花这么多时间,呆在这里的原因。</p>
双方的合作进行了这么多次,一切对接都很顺畅。虽然明知道燧石航天的卫星,会有很高的技术含量甚至藏着一些秘密,但昌西卫星发射中心这边的人毕竟只负责发射,又不负责卫星设计。</p>
他们根据燧石航天提供的参数完成了测试,就完成了总装,火箭转运到发射塔架,开始加注燃料。</p>
这次发射不同以往,就连顾松也非常紧张。</p>
毕竟那颗6.5吨的卫星里,藏着一个微型聚变发生器。</p>
在黑科技百科全书里,这样的玩意不是最高级的,但是最适宜现在计划的。</p>
但他也是顾松现在鼓捣出来,对现实最有冲击力的东西了。</p>
而顾松紧张的,除了它能不能顺利被发射升空,还包括它将来抵达月背之后,能不能成功点燃。</p>
现在,先紧张第一步吧。</p>
火箭发射并不是百分百成功,以前的发射,顾松可以云淡风轻,是因为要送上天的东西还没这么关键。</p>
站在发射大厅里,顾松凝重的神情落在叶子恒眼中,就印证了自己之前的猜测。</p>
连续的发射失败,让顾松心里憋着一股气。</p>
事不过三,要是这次发射还不能完全成功,真不知道他后面会怎么调整自己的航天计划。</p>
昌西卫星发射中心的团队也很紧张。</p>
接近最大载荷,这次的火箭发射对各个环节的容错要求就更高了。</p>
一丁点的失误都不能有。</p>
不会有更多的燃料去调整姿态和轨道。</p>
位于火箭最顶端的载荷质量那么大,重心移高,对火箭姿态的要求就需要更精确。</p>
那么火箭的初始姿态、每一个发动机点火的时间、喷发产生的推力大小和角度,都不能出错。</p>
昌西卫星发射中心的领导陪同在发射指挥大厅,也默默期望一切顺利。</p>
随着发射窗口时间的到来,火箭发动机也终于准时点火。</p>
这个构件只是送到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成功与否很快就会见分晓。</p>
火箭发动机喷发的尾焰非常壮观,火力全开的的火箭向高空爬升的时候,有一种奇异的力量美感。</p>
顾松的双眼闪动着光芒,心里却想起了何安志正在研制的烛龙2号火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