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统元年(1909年)8月,鲁迅归国,任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生理学和化学教员兼任日本教员铃木珪寿的植物学翻译。</p>
宣统二年(1910年)8月,任绍兴中学堂教员兼监学。</p>
1911年,写个人的第一篇小说文言小说《怀旧》。</p>
民国元年(1912年),临时政府成立于南京,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p>
八月被大总统任命为北京政府教育部佥事。</p>
从本年起至1917年,他大量抄古碑,辑录金石碑帖,校对古籍,其中也对佛教思想进行了一定的研究。</p>
民国六年(1917年)7月7日,因张勋复辟乱作,愤而离职,14日,乱平即返部。</p>
民国七年(1918年)1月,参加《新青年》改组,任编委。</p>
5月,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载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p>
民国九年(1920年),在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讲授中国小说史,6月,读《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盛赞译者,9月,发表小说《风波》。</p>
民国十二年(1923年)8月,小说集《呐喊》出版;与弟弟周作人分居,迁至西四塔胡同61号居住,分居原因不明。</p>
12月,作《娜拉走后怎样》演讲,兼任女师大,世界语学校教师;《中国小说史略》上册出版。</p>
民国十三年(1924年)7月,赴西安讲《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p>
8月返京。11月,《语丝》周刊出版,鲁迅在首期发表《论雷峰塔的倒掉》,自此鲁迅成为《语丝》作家群的主将之一。</p>
民国十四年(1925年),“女师大风潮”进一步升级,鲁迅因支持进步学生正义斗争被教育总长章士钊免除佥事职务,同年,鲁迅向平政院状告章士钊。</p>
民国十五年(1926年)3月,“三·一八惨案”发生。</p>
4月,鲁迅作《死地》《记念刘和珍君》等抨击段祺瑞政府屠杀学生的罪行,遭追捕,避难于山本医院。</p>
避难期间笔耕不辍,8月,《彷徨》出版,赴厦门大学任国文系教授,12月辞职。</p>
民国十六年(1927年),1月赴中山大学任教。</p>
4月12日,“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29日,营救进步学生无果愤然辞职。</p>
8月,发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p>
9月,致信台静农,拒绝作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离开广州赴上海,并与许广平在上海开始同居生活。</p>
12月,与梁实秋等人就“第三种人 ”、“自由人”发生论争,双方争论持久,影响巨大。</p>
民国十七年(1928年)春,参加中国革命互济会。</p>
本年,与创造社、太阳社大部分成员就“革命文学”问题展开论争。</p>
是年开始大量搜集马克思主义着作,并为之翻译。</p>
同时开始提倡革命美术,倡导现代木刻运动。</p>
民国十八年(1929年)9月27日,许广平生子,鲁迅为其取名“周海婴”。</p>
年底,与冯雪峰多次磋商组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p>
民国十九年(1930年)2月,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p>
民国二十年(1931年)1月20日,柔石被逮,鲁迅离寓避难,28日回旧寓。</p>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1月29日,遇战事,在火线中。次日避居内山书店。</p>
二月六日,由内山书店友护送至英租界内山支店暂避,与艾青等人发起“春地美术研究所”。</p>
2月17日,蔡元培函邀赴宋庆龄宅,欢迎萧伯纳,作《为了忘却的纪念》怀念柔石。</p>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1月,与郑振铎合编的《北平笺谱》出版。</p>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1月,肩及肋骨皆出现剧痛,最后的创新之作《故事新编》出版。</p>
2月,开始续译《死魂灵》第二部。</p>
5月15日再发病,医生诊断胃疾,自后发热未愈,5月31日,史沫特莱女士引美国邓医生来诊断,情况不乐观。</p>
6月,身体略有好转,鲁迅及身边的人都认为“鲁迅先生好了”。</p>
6月9日写《答托洛斯基派的信》,8月5日写《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10月写《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10月17日旧病复发,18日黎明前疾病发作,气喘不止,1936年10月19日上午5时25分逝世。</p>
在鲁迅的个人生活中,有两件事对他的打击是沉重的。一个是他的婚姻生活,另一个就是与弟弟周作人的失和。</p>
鲁迅和周作人一直不愿意向别人谈及此事从而也使得这件事越发的扑朔迷离,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不可理解的事件。</p>
多年来,研究界对此形成了“经济说”、“失敬说”、“家庭纠纷说”等三种观点。</p>
第一种说法“经济说”认为是周作人妻子羽太信子花钱过于大手大脚,致使家中往往入不敷出,最后使得兄弟产生罅隙。</p>
第二种说法,认为是鲁迅与信子有私情,导致周氏兄弟不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