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正十五年(1355年),朱元璋一举攻克了和县。</p>
郭子兴即刻任命朱元璋为总兵官,镇守和州。</p>
一次,朱元璋外出,看到一个小孩在哭,朱元璋问他为什么哭,答说是等父亲。</p>
朱元璋仔细一询问才知道,原来孩子的父亲和母亲都在军营,父亲在营中养马,母亲和父亲不敢相认,只好以兄妹相称。</p>
朱元璋意识到,部队军纪存在问题,他们攻破城池后,扰民滋事,掳掠妇女,这样下去,部队将失去民心。</p>
于是,朱元璋召集众将,申明纪律,下令归还军中有夫之妇,让城中许多被拆散的夫妻团圆。</p>
此事广为传颂,朱元璋深得民心。</p>
暂缓称王 秘扩实力</p>
此年中,郭子兴病逝,小明王韩林儿任命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为都元帅,妻弟张天佑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p>
名义上,都元帅是军中之主,右副元帅的地位也比左副元帅高。</p>
但是滁州和和州的军队,多是由朱元璋招募收编的,而且朱元璋比郭天叙和张天佑有勇有谋,并且手下又有人才。</p>
所以,朱元璋事实上成了这支队伍的主帅。</p>
朱元璋本不甘受制于小明王,但考虑到韩宋势力强盛,可借助其威势,遂以龙凤纪年号令军中。</p>
朱元璋奉行徽州谋士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 迅速秘密扩张自己的实力,这三条战略是朱元璋发展初期的指导思想。</p>
朱元璋在和州驻守几个月后,粮食供应成了问题。</p>
与和州相对,紧靠长江南岸的太平、芜湖是盛产稻米的地方,但是没有船只。</p>
这时恰好两支红巾军的巢湖水军前来归附,朱元璋亲自处理合并事宜。</p>
七月间,巢湖水军千余只战舰突破元军封锁抵达和州。</p>
朱元璋的步马军登上巢湖水军的船只,从和州东渡长江。</p>
到达对岸的采石,常遇春率军冲杀,攻克采石,获得大量粮食。将士想把粮食和战利品运回和州慢慢享用。</p>
见此,朱元璋果断地命人砍断船缆,任船顺流而下,断绝退路。</p>
将士们见无路可退,一鼓作气,在朱元璋率领下攻克太平。</p>
进入太平,朱元璋重申军纪,严禁掳掠,有个别兵士犯禁,立即处死,因此,朱元璋的军队受到当地百姓的拥护。</p>
朱元璋于是置太平兴国翼元帅府,自己做元帅,任命李善长为帅府都事。</p>
这样,朱元璋便开始了稳固根据地的工作。</p>
至正十六年(1356年)三月,张士诚在长江三角洲地带发起攻势,进攻江南元军。</p>
趁此机会,朱元璋亲自统率水陆大军,第三次进攻集庆。</p>
在第三天,攻破城外的陈兆先军营,其部三万六千人归降。</p>
但是,朱元璋看出降军心存疑虑,军心不定。</p>
于是朱元璋就从降军中挑选了五百名勇士当亲军,在夜里守卫,而自己身边,只留有亲兵统领冯国用一人。</p>
第二天,降军知道此事,都十分感动,疑虑全消,甘愿跟随朱元璋。</p>
于是,战争进行得十分顺利,不到十天,朱元璋便攻下集庆。</p>
朱元璋进城后,下令安抚百姓,改集庆为应天府。</p>
小明王韩林儿获报后,升朱元璋为枢密院同佥,不久又升为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p>
朱元璋在应天则设天兴建康翼大元帅府,以廖永安为统军元帅,李善长为左右司郎中。</p>
至正十七年(1357年),耿炳文克长兴,徐达克常州,而朱元璋亲自率军攻取宁国。</p>
随后赵继祖克江阴、徐达克常熟。胡大海克徽州、常遇春克池州,缪大亨克扬州。</p>
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陆续攻占浙东余下各地,常遇春克衢州、胡大海克处州,至此朱元璋部控制江左、浙右各地,向西与陈友谅部相邻。</p>
是年五月,小明王升朱元璋为仪同三司、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左丞相,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正月,封朱元璋为吴国公。</p>
此时,尽管朱元璋拥有十万兵力,但是占有的地盘仍然很少,而且四面受敌。</p>
东面和南面是元军,东南是张士诚,西面是徐寿辉,虽然同是反元武装,但是张、徐二人同小明王却相互敌视。</p>
不过,北面小明王、刘福通率领的红巾军主力,大大牵制了元军,而且,张士诚、徐寿辉的力量还不足以兼并朱元璋。</p>
这样一来,朱元璋暂时面临着一个很好的发展机会。</p>
至正二十年(1360年),刘基被朱元璋请至应天(今南京),委任他为谋臣。</p>
刘基针对当时形势,向朱元璋提出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建策,被采纳。</p>
完成了“高筑墙”的部署后,朱元璋便着手实行“广积粮”。</p>
为了解决粮食问题,朱元璋除了动员百姓进行生产外,决定推行屯田法,大力开展军队屯田,任命元帅康茂才为都水营用使,负责兴修水利,又分派诸将在各地开垦种田。</p>
几年工夫,到处兴屯,府库充盈,军粮充足。</p>
在至正二十年(1360年),朱元璋下令不再征收“寨粮”,以减轻农民负担。</p>
为了积粮,朱元璋明令禁酒,但是其手下大将胡大海的儿子胡三舍与别人违法犯禁,私自酿酒获利,朱元璋知道后,下令杀了胡三舍。</p>
有人进谏说胡大海此时正在攻打绍兴,希望朱元璋可以看在胡大海的面子上放了胡三舍。</p>
朱元璋大怒,坚决严明军纪,于是自己动手将胡三舍杀掉。</p>
在争取民心的同时,朱元璋还不断网罗人才,特别是知识分子,朱元璋在应天还专门修建了礼贤馆来接待他们。</p>
这些人在朱元璋统一全国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p>
朱元璋十分尊重儒士,他曾在至正十八年(1358年)召见儒生唐仲实,询问汉高帝、汉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平定天下之道 ,这也表明朱元璋决心要开创一个新的皇朝。</p>
攻灭陈汉</p>
朱元璋建立以应天为中心的根据地,在长江上游有陈友谅,下游有张士诚,东南邻方国珍,南邻陈友定。</p>
方国珍、陈友定的目标在于保土割据,张士诚则对元朝首鼠两端,没有多大雄心;陈友谅最强,是朱元璋占领应天后遇到的最危险的敌人。</p>
鄱阳湖之战形势</p>
陈友谅本是徐寿辉手下大将倪文俊的部下。</p>
后来他杀死倪文俊,并于至正二十年(1360年)挟持徐寿辉,攻占了太平、采石。</p>
于是陈友谅以为应天唾手可得,就杀了徐寿辉,在采石称帝,国号汉,改元大义。</p>
接着,陈友谅约张士诚东西夹击应天,平分朱元璋的领地,应天大震。</p>
朱元璋只好召集众将商量对策,一时众说纷纭。</p>
惟有刘基默不作声,朱元璋于是征求他的意见,刘基认为如今最危险的敌人莫过于陈友谅,必须集中力量消灭他。</p>
虽然陈友谅势力强大,但他杀君自立,部众离心,人民疲敝,故而不难战胜,只要等他们深入,再以伏兵击之,不难取胜。</p>
朱元璋同意刘基的判断,于是设计诱敌深入,制造战机。</p>
朱元璋的部将康茂才和陈友谅是老朋友,于是修书一封,派人送到陈友谅营中,约陈攻击应天,并说愿意在江东桥作内应。</p>
六月二十三日早晨,陈友谅率舰队主力赶到应天郊外的江东桥,才发现桥是石桥而非木桥,方知受骗中计。</p>
但为时已晚,朱元璋的伏兵奋起攻击,陈友谅大败。</p>
朱元璋收太平,占领信州、安庆。</p>
陈友谅败逃九江,第二年八月攻下安庆,于是朱元璋率军直取陈友谅的老巢江州,陈友谅逃往武昌, 朱元璋攻克江西和湖北东南部。</p>
正在这时,中原红巾军发生分裂,力量削弱。</p>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二月,张士诚趁人之危,派部将吕珍进攻安丰,刘福通向朱元璋求救。</p>
朱元璋率军赶到安丰,救出小明王韩林儿等,把他们安排在滁州居住。</p>
朱元璋率主力营救小明王时,陈友谅认为反攻时机已到,于是率兵进攻洪都。</p>
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率领将士坚守八十五天。</p>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七月,朱元璋统兵二十万,进发洪都,陈友谅获悉后,撤出围军,迎战朱元璋,双方在鄱阳湖展开决战。</p>
鄱阳湖水战从八月二十九日开始,至十月三日结束,进行了三十六天。</p>
朱元璋的军队充分发挥小船灵活的长处,火攻陈军,最终取胜, 陈友谅被乱箭射死。</p>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元旦,朱元璋被百官推举为吴王,建百官司属,仍以龙凤纪年,以“皇帝圣旨,吴王令旨”的名义发布命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