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事,置后再论吧。”
李泌提醒了一声“不过,陛下,臣以为节下之言甚有道理,可以细论,臣感觉应是利好之事。”
他是李适的左常侍,又委为度支,是李适相当信任和依赖的人,他的话李适都会认真琢磨。
李适点了点头,住口不再说这个话题,扭头看了看张军,问“张卿,朕欲择延赏入相,你看如何?”
张军想了想,认真的看了看李适“陛下想听实言,还是恭维?”
“自是实言。”
“此事,若要臣实言,那就是,臣不看好延赏公入相。以臣愚见,延赏公善户部,窦参公善御史,皆不宜入相。”
“如何?”
“陛下,人有所好,有所恶,有所长,亦有所短。无视长短而任用,只能把事情弄的糟糕起来,于时事无益。
便比如臣,若陛下以臣为户政,今日敕书下,明日臣使弃官远逃了,实在是难以作为,这便是臣的短处。
臣所言并不避讳,延赏公若为相,必然恃职傲物,排挤同僚,此因心胸格局不胜其位尔,而若窦参公为相,臣只能挂印。
其实陛下是卧宝地而不自知,朝中可为相之人何其多也。泌便在此,尚有齐舍人,柳侍郎,陆舍人,崔郎中等,均可为相。
外臣可为相者也是众多,大唐人才济济,陛下只需择才适用,碗水持平便可大兴。
但人为血肉之躯,精力有限,德行有限,眼界亦有限,臣以为,不宜兼充太多,应首重德行举事。”
“爱卿自身呢?”
“臣有自知,臣便挂个名字,一心专研军事的好,大唐尚有夷狄环伺,臣只怕余生不及。”
在大唐以前,户部并不叫户部,而是叫民部,因忌李世民的名字改为户部,以后诸朝引用。
民部的职责在这会儿相当复杂,张军是真的感觉自己做不好。
他也是真的感觉张延赏不适合做宰相。
说起来他和张延赏还是同族,都是出身河东张氏,是同一世家谱系。
他比较看好中官为相,这到不是他有什么私心,他也用不到那玩意儿。实在是,这是经过历史证明过的事实。
李适一朝,前后计有三十五相。
从后世来看,外臣入相的好像都有点小问题,要么专权,要么跋扈,要么搞小团体排挤他人,要么公报私仇。
反而中官为相的基本上都能奉公秉职。
张军感觉,性格和能力是一方面原因,中官和皇帝常常接触,皇帝对他们更了解一些,任职也就比较准确。
外臣和皇帝接触少,是凭着感觉或者功劳加官,就难免有所疏漏。
而且外臣在地方为官是一把手,习惯了面面具到以自己为中心的工作方式,自然也就专权跋扈一些。
简单点说,中官更注重做事,外官就比较注重自己的权益。
事实上大唐皇帝也并不是不了解这一点,也有外官入朝降三级委任的相关规定,只不过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不多。
这里说的宰相不包括外相,也就是各路节度使,称使相。
李适一朝使相二十一,有十一个造反或者造过反。
这里面只有三个人由外转内,从使相做到了真宰相,郭子仪,浑日进和李晟。
郭子仪年纪大了,被李适尊为尚父,看破红尘基本上不管事,浑日进是中官出身,尽职尽责为皇帝分忧。
而李晟排挤,阴人,报复这些事情都干过,不过他对大唐确实忠诚,私欲并不强,最后主动请求去镇守泾州离开了中枢。
“臣以为,中外有别,外官入朝实在不宜直接为相,应从六部次官做起,慢慢熟悉一番才是。”
李适想了想,点了点头,问“其人之性,之德行,影响甚大?”
“自然。臣以为,诸部官员皆可有不足,惟三省诸相需考虑周全。”
张军从袖中抽出一个小册子塞到李适手里“臣的一些想法,陛下闲时可翻看解闷。”
小册子上记录的确实是张军的一些想法,成立军政两院,各院各部任职的排列与工作内容的大概划分。
还有单独成立财部与国土资源部,与户吏诸部并列等等的一些相关建议,以及解释为什么要这么做,好处在哪里。
“节下,可有小室?”李勉提高了声音,打断了张军和李适李泌在这边角落里私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