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ript><sript>
王德化是老牌的宦官,在宫中的地位也都很高,仅次于王承恩,人称司礼监二王,(后被许建强超过)。
其虽然没有外出监军的经历,但是其资历那是真正的高,他的资历论起来,比高起潜、曹化淳、卢九德等还要高,论起兵法,也头头是道,口若悬河,但是来到了朱燮元这里,可是讨不了好。
朱燮元给了他两个差事,一就是让他去陷阵营,让其带兵冲锋,二就是让他守门口去。
王德化大声的说道“吾乃是皇帝命令前来监军的,朱公如此,乃违抗圣旨,大逆不道。”
朱燮元不以为然的说道“放眼朝廷,目前还没有人可以教老夫打仗!”
朱燮元有这样的资格,他自从抄了福王府,得了大量的钱粮以后,他的事业发展得非常的快,快到了惊人的地步。
可以这么说,朝廷三支大军之中,唯有他这一支是实力最强,粮草又充足的,另外的两支,虽然号称有几十万人,其实他们都是虚的,根本就不有什么真正的作战实力,一心想着去山东抢劫,果在对方重兵集结的重镇面前,吃尽了苦头。
而朱燮元的大军,因为粮草充足,准备充足,他们发动攻势以后,也都狂轰猛打,一路攻进了山东兖州府,遇山开山,遇河过河,轻易的就占领了外围的城市,重兵包围了运河重镇济宁。
济宁可是运河的第一重镇,兖州府的第一重镇,他的被围虽然也都有华夏军事,收缩兵力的原因,另外一个,朱元大军一旦出动以后,所向披靡,也是一个原因。
朱燮元如此的傲慢,这令王德化非常的羞愧难当,他拿出了圣旨,抬出了皇帝,但是整支几十万的大军,就没有人鸟他,都是唯朱燮元马首是瞻。
以王德化他的贪生怕死,那是不可能去陷营冲锋打仗的,也不可能去守门口,只能灰溜溜的回朝廷去了。
这也与朝廷的意思有关,朝廷派他去监军,也就是表面意思意思,以示一视同仁,事实上朝廷向他暗示,如果朱燮元强烈的反对,他这样回来,不可硬杠。
这是因为朝廷会怀疑洪承畴,会怀疑杨嗣昌,但是却绝对不会怀疑跟华夏军结下了血海深仇的朱燮元。
朱燮元跟华夏军的仇恨,是无法化解的,在夷陵城外,他可是杀死了这么多华夏军的人,华夏军的人也都处死了他所有亲人,诛灭他十族作为报复。
在大明朝,朱燮元就是继方孝孺之后,十族被诛的人,为了向朝廷效忠,他可是死伤惨重,伤痕累累,朝廷也都认可了他的忠心,这才会封了他这么大的一个官和候爵。
其实到了朱燮元这年纪,他也都没有功名利禄之心,全是为朝廷效忠的想法在驱使他向前,在这种情况之下,朝廷和皇帝还在怀疑于他,这就令他十分的愤怒了。
杨嗣昌再次重掌大军以后,军心士气有所恢复,本来观望,准备各回各家各找各妈的将领们,也都收拢他的部署,齐齐来到他帐下听令。
并不是杨嗣昌他有这么高的人格魅力,领兵多年,他也知道在很多时候,你必须顺着当兵的心,才能够令人信服。
比如说现在,如果你说去攻打济南,那就是送死,当兵的都不乐意,如果说带领大家去攻打青州,攻打莱州等地发财,这些将领和士兵们个个就士气大振。
进入了山东这么久,打了这么几场惨烈的大战,死伤也是不少,士兵人马疲惫,损失非常大,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补充,大家就会无以为继,只怕会自行崩溃。
而且士兵和军官们不满的情绪也达到了极点,说好是让大家来发财的,结果让大家来送命,很多人都抱着一种想法,眼看风声不对,大家就撂挑子不干了。
什么叫风声不对?朝廷派来监军,命令大家去攻打济南,就是一个契机,许多人都想,与其去济南送死,不如就地跑路,就是落草为寇,也比去送死强。
杨嗣昌就是敏锐的意识到这一点,所以他才会来一个鱼死网破,要么就听他的,要么就不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