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ript><sript>
华夏军守卫济南城,他又不同于其他几大府城的死守方式,而是制定了南守北攻的作战方针。
所谓的南守,指的是派出优势兵力,对于从泰安方向攻过来的朱燮元部大军,采取全面防守的策略,以消耗其粮草兵力为主。
而面对人数更多的北方军,指的是洪承畴和杨嗣昌部,则是主动迎战的态度。
他们派出了大将刘忠勇,率领三万精兵,驻守在济水之畔,与对方进行对峙,如果不是对方人数多达三十万之众,只怕刘忠勇会主动的出击,攻击对方了。
而且华夏军防守策略,初步获得了成功,明军一开始的时候,凭借着手上绝对优势的兵力,七十万大军,浩浩荡荡的攻来,那可是轻易的就碾压了华夏军。
但是深入到济南以后,处处分兵,处处防守,兵力就没有一开始的雄厚了,而且经历了数月的激战,士兵也都非常的疲惫不堪了。
这一个多月来,天上基本上天天下雨,这确实是在某些方面,令华夏军的火器得不到全面的发挥,但是对于在雨中野外战斗的明军来说,他们是极其的累,可以说士兵疲惫到了极点,他们非战斗减员,跟在战斗减员一样多,很多士兵都累到了走不动的地步。
甚至他们也都处于非常危险的境地,天寒地冻,粮食药物缺乏,只要一受伤,基本上就失去了生存能力,甚至连恢复的可能都没有。
这样子恶劣的环境,让明军的士气下降的非常快,战斗力下降也非常的快。
才一个多月左右,他们就没有了当初的雄心,想当初,他们南下的时候,那可是意气风发,雷霆万钧。
但是到了现在,他们已经是强弩之末了。
洪承畴和杨嗣昌,他们为什么会同意冒险对济南发动攻击,因为他们也都发现,他们是打不了持久战了,一旦久战不利,师老无功,很容易就会自我崩溃了。
毕竟他们是一支没有军饷和粮食的部队,只能依靠以战养战,如能从对方这里抢到一些东西还好,现在华夏军坚壁清野,它们抢不到什么好东西,这就令他们为之慌了,许多人害怕了,生出胆乏之意。
部队的士气,远比他们想象之中的低,所以明知道强渡济水,会伤亡惨重,洪承畴他们也都没有什么好犹豫的,他们把手中仅有的粮响都发了出去,也都组成了敢死队和督战队,就想做拼一死战。
当然,他们跟朱燮元是非常的不合,双方是尿不到一个壶里,他们这样做,并不是为了策应朱燮元的大军,而是为了自己建功立业,他们都意识到了一点,这只怕也成了他们最后的一次机会了,如果这一次不能够打败敌人,建功立业,他们估计也都是难逃一死。
在那个时候,无论是在大明帝国,还是在华夏帝国,他们都难逃一死。
全天下人的眼光,都放在了山东,放在了山东的济南,因为这里正爆发着决定天下命运之战,许多人都在想,济南城只怕是战火连天,人心惶惶的了,百姓生于水深火热之中。
但是出乎许多人意料的就是,济南平静得很。
静云公在家人的陪同下,乘坐着一顶小轿,进入了济南城,进入城中以后,但见百姓和军民,都在积极的备战,城楼上已经堆满了沙包和大炮,到处戒备森严,但是却没有别的地方人心惶惶,流民遍地,哀鸿遍野的局面。
华夏军确实是把附近州县的一些百姓,都网罗至城中,以防他们受到了敌人的荼毒,城中涌进了这么多的百姓和流民,也都一一的得到了妥善的安排。
有亲戚的就去投靠亲戚,没有亲戚的,也都会进入华夏军所安排的难民营和流民营里面,进行临时性的安置。
而且全城的百姓,都进入了战备状态,家家编甲,一旦战争起,他们就会加入军队,帮忙战斗,当然这些民众,他们也不需要战斗,只是为军队做一些力所能及后勤的事情。
全城的百姓,都被组织了起来,虽然被大战即将来临的气氛,压得喘不过气来,但是许多人都是非常镇定和冷静的,他们认为有监国王率领十万大军在此,济南城应该是出不了什么问题。
且这些百姓也是知道,官军对待百姓残忍的手段,如果落入官军的手中,也都摊不上什么好处,所以大多数百姓都是跟华夏军一条心,准备拼死一战,抵抗敌人。。
静云公看到了这种场面,他叹气的说道“恒生他做的还算是不错!”
恒生就是黄文东的字,黄文东就是他的徒弟,静云公在自己家的祖祠里面兴建了私塾,专门资助族中的子弟读书认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