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团没想那么多,而是一股脑儿把自己的难处跟姜启说了一遍。</p>
事情还要从羊毛说起。</p>
姜启派去匈奴的商队回来了,到底打听到什么有用消息姜团没问,他就知道商队带回来很多羊毛。</p>
见到羊毛之后,他让少府的人帮着处理了一部分,等处理好他就开始想怎样把羊毛变成毛衣。</p>
一思考,问题就来了,他发现单单凭自己的能力根本无法做出来纺织机器,更无法以最快的速度把羊毛全变成毛衣。</p>
大夏是有手摇纺车等一些简单的纺织工具,可那些工具不仅效率慢还不太适合纺织羊毛。</p>
眼看天气已经快要进入深秋,再这么慢下去,大夏人今年冬天肯定穿不上毛衣!</p>
以前遇到技术上的问题,他会找郁渊父子,只是现在这父子俩一个整天盯着炼铁、一个在都城外的山里制作炸药,少府的其他人也因为他弄出来的各种东西,忙的脚不沾地。</p>
他要是叫人倒是能把人叫来,但是其他事情就不做了吗?</p>
所以想来想去,他觉得关于技术上的事情,应该找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如果实在找不到,那就建一些临时的技校让人来学。</p>
开始时不必教那些人什么高深的技术,只要能学会干些不怎么需要动脑的重复性工作就行。</p>
这样有两个好处,一个是可以把一些有技术的工匠从繁重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去做更重要的工作。</p>
二是等时间长了,可以在那些学习者中挑出一些聪慧之人,去学更深的技术,这样慢慢会干活的人越来越多,就不怕没人用了。</p>
“这听起来是个不错的想法,不过你看起来好像有些顾虑。”</p>
姜启停完姜团的说法,没有着急去做,而是继续问。</p>
姜团看着姜启叹了口气:“陛下,你这是又在考我吗?我是傻了些不过却明白,事情听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其实很复杂!”</p>
是,培养工匠、技术人员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可是在培养之前要考虑现实情况。</p>
首先,大夏的人太少了,种地、打仗的都不够,怎么会有足够的人去学习什么技术?</p>
其次,姜团说的教给别人知识,不是古代那种师徒教学,而是现代的学校成规模的教学。</p>
一旦上升到学校要考虑的问题就多了,比如什么年纪的人来学、会不会有人来学、要不要要交学费等等等等。</p>
最后,也是很重要的一点是,姜团要建的那种学校不仅仅要男的,也要女的。</p>
大夏虽然不像某些朝代那样,对女子无比的苛刻,不会要求女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也没有不许寡妇再嫁,更有一些有利于女子的法律,但是这不意味着女子就可以和男子一样,出来学习和工作。</p>
大部分大夏人都认为,女子的主要任务就是家庭,而家庭的那些琐事几乎占据了她们的全部时间,就算她们有心也无力去学习。</p>
姜团是不太聪明,不过在皇宫这样等级森严的地方住了这么久,已经明白在大夏这个古代社会宣扬什么男女平等思想,绝对会被人看作是疯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