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p>
这是心理主观层面的空间距离。</p>
“亲爱的听众朋友们,注意到了吗?诗人运用象征的手法,表现了心理与物理距离的不和谐,寥寥数行文字,就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p>
第一层想象空间里,大家想到了什么?</p>
是不是关于爱情呢?</p>
男孩明明距离钟意的女孩很近,却又很远,爱而不得,求而不得,可谓是把爱情的酸苦,表现得隐晦又强烈。”</p>
顾知书这番话让很多听众微微一怔。</p>
诗歌里的爱情故事不难品读出来,任谁第一次读这首诗,都能在脑海里构造出如下的一副剧情画面:</p>
一位腼腆的男孩爱慕着一位女孩,但羞于表白,甚至连目光交错都畏惧躲闪。</p>
只能是趁着女孩目光转向他处时,才敢偷偷地瞄上女孩一眼。</p>
然而,男孩却悲哀地发现,女孩的目光之中,对天边浮云的兴致,似乎都大于对身边的自己。</p>
啊,多么痛的领悟!</p>
这层意思其实不难理解。</p>
让他们感到惊讶的是,顾知书却说的是“第一层想象空间”。</p>
难道这不是全部了吗?</p>
就这么简单的一首诗,还能有其他更深层的理解不成?</p>
很快,顾知书又继续说道:</p>
“刚才第一层想象空间,是男孩发现女孩并不爱自己,但有没有一种可能,其实可以反过来理解呢?</p>
因为男孩太腼腆、太怯懦、太自卑、太无助,即便是充盈内心的爱火,也无法燃烬他内心的羞涩。</p>
更不敢让目光泄露他内心的焦灼。</p>
于是他主动躲避,主动退让,于是女孩伤心失望之余,也只好将对他的关注目光,转向天上无根的浮云。”</p>
卧槽!</p>
这都行?</p>
仔细想想,似乎也是蛮有道理的。</p>
如此一来,剧情就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不是女孩拒绝了男孩,</p>
她其实也爱慕着男孩,只是每一次想要靠近,都会被躲闪和逃避。</p>
次数多了,她也就觉得男孩可能不喜欢自己,于是伤心地望向了天上的白云,以此掩饰内心的尴尬。</p>
悲剧的色彩更加浓厚了。</p>
而且,有没有一种可能,其实诗里的云,也不是单纯指的是天上的浮云,而是一种象征和比喻?</p>
比如说——</p>
某位名字里带“云”字的黄头发男子?</p>
如此一来,这第二层的想象空间,的确有点让人牙齿酸疼。</p>
但还没完,又听见顾知书继续说道:</p>
“接下来可以探讨第三层想象空间,会不会,在诗里从头到尾,都没有出现过女孩的心意?</p>
她既没有过主动疏远,也没有过主动靠近。</p>
所谓的远和近,其实都是男孩自己在内心幻想出来的情景剧?”</p>
嗯?</p>
还有高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