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8章 杀使(1 / 2)

方靖论被放走了。</p>

钻进吊篮,吊篮放下,跨离吊篮,撒腿就跑。</p>

墙头上的齐烨嘟嘟囔囔。</p>

他觉得一个没挨过打的人,一个没挨过毒打的人,不可能吐露情报,如果不挨打就能吐露所有情报的话,还要亲军司卫干嘛。</p>

或许这也是白修竹与齐烨互看不顺眼,不,应该说是大部分人与齐烨互看不顺眼的缘故。</p>

齐烨不是很在乎礼仪,他只在乎利益,他更不在乎所谓的颜面,因为颜面这个东西从来不是别人给的,自己有了,那就有了,自己没有,再怎么要别人也不会给。</p>

所谓的两军交战不斩来,早就成了一句笑话。</p>

不斩来使,这个“规矩”起源于周朝,那个时期所有诸侯都必须严格遵守周礼,不可有丝毫逾越。</p>

两军交战,不斩来使,不但不能斩,还要好酒好肉的伺候着,哪怕双方恨不得灭对方的国家,那也不能动来使。</p>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初期,周天子权威尚在,周礼还是挺好使的,哪怕到了战国时期,诸侯乱战,依旧保持着不斩来使的战争“礼节”。</p>

可要分清楚什么叫“来使”,叫的出名的叫来使,不是阿猫阿狗谁都能当使节的。</p>

春秋战国的时期诸侯混战,其实有点类似于亲戚大乱斗,各国君主和权贵阶层都算是亲戚。</p>

当时大部分的诸侯国全是周朝封的,周天子长子继位后,儿子被分封各地,加上后期因为血统以及政治投资的关系,大家开始联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今天可能管谁谁谁叫什么什么兄什么什么弟,过两天可能就管人家叫田文镜了。</p>

就说当时的秦、赵两国,本就是一个氏族,都是嬴姓,同宗。</p>

在这种情况下,使者其实也是“亲戚”,代表某个国家,去某个国家,然后这个使者和两个国家的贵族以及统治者都是亲戚关系,因此使者才会受到热情款待。</p>

其实两军交战不斩来使,这句话没有任何法律上的约束力,主要看道德、素质。</p>

不管怎么说,这种战争礼仪都是“内部圈子”里的规矩。</p>

事实上到了战国中后期,从争霸战打成了灭国战,所谓的仁义、礼仪,早就不存在了,因此才有了春秋不义战的说法。</p>

没了规矩,想要恢复规矩,那就需要拳头,很大很硬的拳头,比如汉朝。</p>

各朝各代论霸气,汉朝绝对位列前三,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就体现在了汉朝时期。</p>

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p>

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p>

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p>

这就是杀汉朝使节的下场,汉朝的霸气由此可见一斑。</p>

不过汉朝没了后,两军交战不斩来使又成了一句“看心情”的空话,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p>

其实早在战国时期,人们都遵守着战争礼仪,结果谁也没想到横空杀出个老六。</p>

老六出现前,大家打架很讲武德,中军对中军,左军对左军,你说什么时候打,咱就什么时候打,你打输了,溃逃了,只要能逃出五十步,那就算你跑的快,咱不追了。</p>

然后有个叫孙子的老六就提出了一个理论,兵者,诡道也,并以此为核心写了本书《孙子兵法》。</p>

其实老六只是理论老六,时代在发展,战争体系在完善,武德这种事和输赢比起来并不重要,就算老六不写书,以后也会有老七、老八、老九去写书。</p>

之后,就是各朝代的三大道德水平大滑坡事件了。</p>

第一件事,吕蒙白衣渡江,可以理解为无情背刺,影响极其深远,牵连了太多太多无辜的人,开了先河。</p>

第二件事,司马懿洛水为誓,其中包括废帝废后、当街弑君、残害忠臣贤良,不断突破政治斗争的下限以及人性的下限,最终也导致了整个国家和民族分崩离析,八王之乱,五胡乱华,近三百年的时间里成为了华夏民族的至暗时刻,人口从两千多万锐减到了四百万,险些被灭族。</p>

第三个道德大滑坡,在后世中足以被载入“民间”史册的彭宇案,不是你撞的,你为什么要扶,就问你服不服!</p>

最新小说: 嫡女夺珠 失忆五年,我和死对头奉子成婚了? 分手后,被渣男小叔明撩暗宠 病秧子先别死,神医娘子来冲喜了! 喝醉后,女神让我忘了她 都市觉醒:我能不断进化异能 宠妾灭妻?主母二嫁高冷王爷 钱局 相亲当天,我被豪门大佬闪婚了 诱哄:心机前夫他蓄谋已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