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请陛下英明独断。"</p>
李国普费力地站起身,推荐人才历来是件吃力不讨好的差事。如果不是天子点名,他不愿亲自介入。</p>
见天子在案牍前微微皱眉,李国普心头一动,犹豫了一下,拱手道:"张大人经验丰富,德高望重,无疑是兵部尚书的最佳人选。"</p>
"不过,张大人毕竟年近八十,在四川时已显老迈,如今辽东战事紧张..."</p>
此言一出,暖阁内不少人露出惊讶之色,李国普的话虽未明说,但暗示了“张鹤鸣虽有经验,但能力可能不足”。</p>
若此言传开,张鹤鸣必然心存芥蒂。</p>
听罢,案几后的微微点头,面露沉思,仿佛正面临艰难抉择。</p>
暖阁内群臣不敢打扰天子,此刻唯有静待天子决断。</p>
"既然如此,稳妥为上策。"</p>
"让王在晋接手兵部,同时恩赐张老大人,阁老们意下如何?"</p>
片刻后,案几后的天子轻轻一叹,似已作出决定,声音中透出一丝询问。</p>
尽管按照“后世”的记载,王在晋与孙承宗对辽东的“策略”确有歧见,但朱由检认为,两位大臣的最终目标都是为大明“力挽狂澜”,延续国运,不必分高下。</p>
尤其是张鹤鸣,身为“东林党”核心,朱由检绝不会让他居高位,更别提执掌天下兵马的兵部。</p>
李国普阁臣闻言,紧张的心情顿时松弛,任命官员本是天子的权力,况且他向来不喜“党争”,自然不愿看见张鹤鸣重返京城。</p>
"陛下英明。"</p>
李国普带头,暖阁内的其他臣子也收起惊讶,连忙躬身行礼:"陛下英明。"</p>
刹那间,不少官员眼中闪烁着清明,张鹤鸣离京担任四川巡抚前,曾任兵部尚书。</p>
那时正是“东林党”与“阉党”角力的关键时刻,老大人不堪京城纷扰,主动离京“避祸”,这才给了崔呈秀晋升的机会。</p>
如今天子登基,“阉党”消亡,张鹤鸣却仍无法“官复原职”,看来“东林党”已是明日黄花,再掀不起波澜了。</p>
朱由检未理会暖阁中神色复杂的群臣,靠在背后的软榻上,脸上浮现出好奇。</p>
在“后世”某些学者口中,王在晋备受推崇,他期待能从此人身上找到惊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