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恩宠深重,令人感激涕零。坐在案几后的皇帝微微点头,脸上满意之色更浓,开口问道:“卿家久居陕西,对当地情况必定了如指掌。”</p>
“朕听说陕西有些百姓因负担过重而起义,此事是否属实?”</p>
闻言,杨肇基心中一凛,刚刚松弛的神经立刻紧绷。他犹豫片刻,如实回答:“不敢欺瞒陛下,确有少数灾民处境艰难,引发了一些动乱...”</p>
他的声音略带颤抖,皇帝突然提及陕西军务,难道是对他办事不力有所不满,召他进京当面问责?</p>
“卿家勿需多虑,朕并无责怪之意。”案几后的皇帝神色如常,轻轻敲打着桌面,直视着眼前的将领,目光真诚。</p>
朝廷武备疲弱,边疆重镇连年欠薪,杨肇基能在如此困境中整顿西北军事,抵抗蒙古,已算得上是“忠贞良将”。至于陕北官员勾结,贪污民脂民膏,欺压百姓,导致百姓起义,与这位将领并无直接关联。</p>
朱由检轻轻摇头,把这些烦心事抛诸脑后,目前首要任务是迅速解决宣府、大同等地区的“通敌案”。唯有严惩那些违法商人、贵族,甚至是皇族亲王,大明空虚已久的国库才能注入新的资金,支援陕西。</p>
“朕听说卿家曾担任过大同总兵,也在宣府任职,不知两地现有可用兵力几何?”</p>
不久,朱由检的声音在乾清宫的暖阁中再次响起,他微眯着眼睛,紧紧盯着将领,内心忐忑,不知道这位历史上以“忠勇”着称的将领是否会坦诚相告。</p>
“陛下...”</p>
“直言无妨。”</p>
不待杨肇基说完,朱由检冷峻的声音如雷霆般在众人耳边炸响,暖阁内的气氛瞬间变得紧张起来。</p>
砰。</p>
短暂的沉默后,暖阁内传来膝盖落地的声响,身材魁梧的杨肇基再次跪倒,苦涩地拱手答道:“不敢欺瞒陛下,宣大两地兵册登记兵力十六万。”</p>
"在我担任大同总兵之时,确曾整顿出一支数千人的精锐,其余则多是疲弱残兵,不足挂齿。"</p>
"宣府的状况更糟,恐怕连一千可用之兵都凑不齐吧。"</p>
杨肇基的话语中充满苦涩,眼神深处藏着一丝恐惧。</p>
原本以为新帝急召他,是要继续倚重,但杨肇基未曾料到,帝问的每个问题都直指他的痛处。</p>
他明白如实回答可能会触怒新帝,然而长久以来的忠诚信念让他无法对那位年轻的帝王撒谎。</p>
话音刚落,乾清宫的暖阁陷入寂静,只留下新帝沉重的呼吸声在空气中回荡。</p>
刚刚稍稍缓和的气氛再次变得紧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