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这段时间的对锦衣卫的观察,朱载坖发现锦衣卫善于刑讯,但是侦查更多的是凭借经验,并没有一定之规。有些时候就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侦查盲区。</p>
朱载坖将朱希孝和陆绎叫来,和他们一道复盘本案,要侦查一个案子,最重要的就是确定侦查方向,如果侦查方向错误了,那就等于走进了死胡同。</p>
而确定侦查方向的第一步就是刻画犯罪嫌疑人,这是一切的开始。</p>
朱载坖问道:“你们认为策划本案的首犯是个什么样的人?”</p>
两位锦衣卫头目有些发愣了,他们还从未认真想过这个策划者是个什么样的人。</p>
朱载坖便开始分析起来了,这位一定是个胆大妄为而又心思缜密的人,胆大妄为,是他敢于袭击大明的皇子亲王,心思缜密则是策划这一次巧妙的袭击,不无显示出此人冷静沉着。</p>
除了分析嫌疑人的性格之外,从作案动机的角度刻画嫌疑人往往是最直观的。而他目的往往直接反映了他的动机,朱载坖问道:“你们认为,此贼做此事的目的何在?”</p>
两位锦衣卫都认为,做此事的目的不在于真的刺杀朱载坖,以刺杀来看的,此事就颇为拙劣了,刺杀要的是精准而迅速,人越多越不利于成功,况且此时朱载坖处于大军的保护之中,要想公开刺杀,比登天还难。</p>
而这次行动的目的,更近似于恐吓,那么他的目的在于逼走朱载坖。</p>
朱载坖问道:“此贼处心积虑,甚至不惜犯下这等大案,仅仅是为了逼孤走,说明什么?”</p>
陆绎说道:“说明殿下不走的话,恐怕他们就要出事。”</p>
朱载坖在内心给陆绎点了赞,孺子可教也!</p>
朱载坖说道:“然也!说明孤不走,就会收拾他们,而且对他们来说,恐怕是难以承受的。”</p>
朱载坖然后和陆绎、朱希孝继续分析起来,首先派出倭寇,原因很简单,倭寇没有动机做此事,很明显是被人利用了。</p>
那么东南士绅呢?从动机上来说,似乎有那么一点可能,但是朱载坖否决了这种可能,或者说这种可能性极低。为什么这么说呢?</p>
首先,朱载坖征收欠粮等事已经做完了,即便是杀了朱载坖,除了招致朝廷的报复之外,不会有任何改变。士绅们是最会权衡利弊的,不会做这等不智之事。</p>
第二点,士绅们可不是一家一口,往往是一个大家族,他们真的会拿自己九族,来冒这个风险吗?显然不太现实,真的要暗杀,直接截杀肯定是最愚蠢的方式,士绅们饱读诗书,精通历史,谁愿意当成济呢?</p>
否定士绅们之后,那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了,陆绎说道:“殿下莫不是怀疑佛门吗?”</p>
朱载坖说道:“并非是怀疑,而是事实如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