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元璐,字汝玉,号鸿宝,浙江绍兴上虞人。其父在万历甲戌(公元1574年)科举考试中进士,官至太守,享有能干的名声。倪元璐自幼聪明异常,弱冠之年就在乡试中脱颖而出,天启二年壬戌科(公元1622年)中进士,才名传遍全国,与少詹事黄道周同出于韩日缵(曾任礼部尚书)门下,被时人誉为“双璧”。
他被选入庶吉士,不久又担任翰林院编修。当时魏忠贤专权,倪元璐的同乡中有许多人身居高位,但倪元璐为人正直,不攀附权贵。魏忠贤一党想要在国学中为魏忠贤立祠,与孔子并列,倪元璐奉命主持江西乡试时,以“皓皓乎不可尚已”为题,使同事咋舌,最终因魏忠贤倒台而未遭祸患。海内也因此更加敬重倪元璐。尽管魏忠贤被诛杀,其党羽仍占据要职,欲将东林贤士永远排斥在外,于是以东林党为名,又设立赵党、孙党、熊党、邹党等名目,欲将清流一网打尽。倪元璐上疏力争,辨别忠奸,打破门户之见,因此遭到许多人的敌视。黄道周因直言进谏与当朝权臣发生冲突,被排除在为皇帝讲学的经筵官之外,倪元璐上疏请求将自己的官职让给黄公,由此更被当权者排挤,仅升任南京子司业。
崇祯辛未年(公元1642年),倪元璐参与主持礼闱和武试。他还上疏提出制实八策、制虚八策,尖锐批评朝政。其中有云:“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决策,切勿将大政方针置于无关紧要的地位,切勿将琐碎事务当作重要任务,恩怨不能主观臆断,好恶必须遵循人性;切勿损伤国家元气,而情面仍然存在;切勿表面追求精明,而实际上却十分繁琐。凡坦诚之言必有深远考虑,切勿一笔抹杀以阻止群策群力。凡深思熟虑必有明确方向,切勿犹豫不决以迎合上意。切勿以个人偏见敌视意见独立之士,切勿以表面文章拒绝进言之人。如此人才才能自然涌现,功绩自然显着。”这些言论直指政府的要害,因此被当权者视为眼中钉,无法容忍。倪元璐曾对勋臣刘孔昭有所期望,但刘孔昭因私人恩怨,借封典之事弹劾倪元璐,吏部迎合当权者的心思,合力排挤倪元璐,倪元璐被罢官归乡。
崇祯壬午年(公元1643年),辽东边境告急,流寇在中原横行,皇帝思念倪元璐的才能,于是将他召回,并任命他为兵部侍郎兼学士。等到面见皇帝,倪元璐详细陈述了贼情和边事,得到皇帝的赞许,皇帝命他详细奏报。倪元璐上疏称:控制东边应该分为东西两路,集中力量攻打东路。东路被攻克,西路自然就会解除威胁。对付闯贼,应该以九江为军事指挥中权,武昌为前锋,淮扬为储备力量。应该赋予当地督抚财政权力,一切屯铸盐专卖等事务,都由督抚自行处理。他又上疏建议加强边防情报侦察,皇帝都予以采纳。不久,因国库资金匮乏,皇帝晋升他为户部尚书。他以浙江人士按惯例不担任户部职务为由,坚决推辞,但未获准许。随后,他倪元璐召至皇宫的中左门。皇帝对他说:“你的志向、品性和才华贡献,远非其他臣子所能比拟,希望你能勉力为我承担繁重的职责。”于是倪元璐接受了任命,全身心投入政务,日夜操劳,精心计算收支。有人提出开采矿产以增加国家收益的建议,倪元璐上疏指出开矿有六大弊端,这项提议因此被暂时搁置,不再讨论。
癸未年(公元1643年)冬天,贼军攻破陕西,倪元璐上奏指出:既然贼军已经深入陕西,那么防范他们的重点就不应只局限于陕西境内,而应将目光转向山西。只有确保山西具备完备的防御设施,进可发起进攻,退可固守阵地,才能有效抵御贼军的侵袭。为此,他建议朝廷免除黄河沿岸地区的部分租税,将税收的一半用于加强山西的防御建设,包括增筑碉楼、裁减冗员、厚待勇士等措施。皇帝对这一建议表示赞赏并采纳,但还未及付诸实施,贼军便已攻陷了山西。甲申年(公元1644年)二月,朝廷认为词臣不具备处理财政事务的能力,因而建议皇帝卸去倪元璐户部的职务,回归到为皇帝讲经论道的岗位。
三月丁未,京师陷落,倪元璐戴着黑色头巾,穿着红色官服,面向北方的朝廷宫阙放心行礼,说:“身为大臣,不能保全国家,是我的罪过。”又向南方行礼,遥遥拜别母亲太夫人,然后换上便服,到书房饮酒,与两位朋友在汉寿亭侯像前告别。他向神像敬酒三次,自己也饮了三大杯。亲朋好友都劝他效仿文天祥暂时忍受耻辱,出外举兵,再图恢复大业。倪元璐愤怒指着汉寿亭侯像说:“如果我还活着,有什么脸面面对他?”又有人说:“你的母亲还在,难道不为她考虑吗?”倪元璐沉默不语,泪水盈眶,然后说:“母亲已经八十四岁了,身体还很健康,还有什么遗憾呢?”他于是写下遗言:“南京还可作为基地,为国捐躯是我的本分。不要给我准备寿衣,以此表明我的悲痛。”然后对家人说:“如果要收敛我的遗体,一定要等先帝的遗体收敛之后。”于是走出家门,来到厅堂南面坐下,然后上吊自杀。家仆想要解开绳索,一位老仆人哭着阻止说:“这是我家主人成名的日子,他已经再三叮嘱过了。”过了很久,倪元璐才停止呼吸,两根玉簪落地,眼睛紧闭,脸色如生。
当天中午有贼寇骑兵冲入,询问倪元璐在哪里,看到他的遗体陈列在堂上,惊慌失措地离去。不久,有伪官王方弼来颁布命令,并传令箭到寓所,说:“这是忠义之家,不可骚扰。”从此家人得以安宁。倪元璐的儿子倪会覃,不敢违背父亲遗命,于是等到先帝遗体收敛之后,才将倪元璐入殓。贼寇无不叹息称其为忠臣。他一家共有十三人殉节,其中有人说妾王氏和幼子幸免于难。
倪元璐的文章精炼深刻,感情真挚,因此得到他片言只语评价的人,都视若珍宝。他对后进人才给予鼓励和支持,保护士人声誉,无论士人贤与不肖,都愿意出自他的门下。殉难诸贤中,唯有倪元璐最为世人所哀痛。南明朝廷追赠倪元璐为太保,谥号文正,祀于旌忠祠。
我评论道:古今以来,追赠文正的谥号最为难得。明朝开国数百年,只有谢迁(弘治名臣,浙江余姚人)、李东阳(弘治名臣,长沙茶陵人)两位宰相获得此荣誉。京城死难的官员中,又有倪元璐与刘理顺(官职左中允,同样被南明朝廷追赠谥号为文正)两位。李东阳文章典雅庄重,堪称一代文坛典范,开启了新的风雅潮流,但他在阉宦刘瑾面前委曲求全,虽然有补救朝政之功,但也有违背道义之嫌。谢迁和刘理顺,他们如同未经雕琢的黄金美玉一般质朴纯真,其诚信品格足以流传千秋万代。但唯有倪元璐才华横溢,同时兼备节义高尚。李东阳不如倪元璐正直,刘理顺和谢迁不如倪元璐有文采,尊名一致方面,未有如倪元璐最为恰当的。而且倪元璐还让那些赞美逆朝、仇恨故国的人,不能自诩为文学界的精英。孤傲的凤凰发出鸣叫,让那些猫头鹰们不得不安静下来,这正是倪元璐所着着作的宗旨所在。因此,倪元璐不仅为正人君子增添了光彩,更让忠贞的文人墨客吐气扬眉。
陈仁锡(谥号文庄),与倪元璐同年同科出身,曾说倪元璐是人伦楷模,又具有经世济民之才,确实是定论。然而倪元璐受到皇帝赏识,但最终未能充分发挥其才能,只能以为朝廷尽忠自尽而终,令人可悲!倪元璐的文集有奏疏、代言、讲章、应本等流传于世,诗作则有《忆草》等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