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宋,确实看似简单。”</p>
武百的目光深邃,仿佛能洞察未来,“但诸位可曾想过,我们灭了宋朝之后,能否真正消化这块庞大的疆土?宋朝的治理成本,对我们齐国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负担。”</p>
“而且,宋朝四周强敌环伺,我们若贸然行事,很可能会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p>
说到这里,武百的目光扫过众臣,继续说道:“我们的方案,诸位还记得吗?是罗先生提出的联辽灭宋之策。”</p>
“这是一个深思熟虑的战略,旨在利用辽国与宋朝之间的矛盾,让他们互相削弱,同时避免我们齐国孤军奋战。”</p>
陈让闻言,眉头微皱,似乎对武百的保守态度有些不满:“皇上,我们现在国力鼎盛,兵强马壮,完全有能力与宋辽同时开战。”</p>
“为何还要受制于辽国,与他们联手?”</p>
武百轻轻摇了摇头,语气中透露出一种不容置疑的坚定:“陈将军此言差矣。”</p>
“战争,从来不是儿戏。”</p>
“它考验的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包括经济、政治、军事等多个方面。”</p>
“我们齐国虽然近年来发展迅速,但体量毕竟有限。”</p>
“与宋辽这样的庞然大物相比,我们还显得过于弱小。”</p>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更加深邃:“我们可以小胜几场战役,但那又如何?无法动摇他们的根基,最终只会耗尽我们的国力,让我们陷入万劫不复之地。”</p>
“战争,必须讲究策略与时机。”</p>
“我们不能被一时的胜利冲昏头脑,更不能被怒火蒙蔽了双眼。”</p>
任原闻言,心中虽有不甘,但也被武百的冷静分析所折服。</p>
他紧握双拳,目光中闪烁着复杂的情绪:“可是皇上,我们装备那么先进,为什么不利用这些优势去打一场漂亮的仗?难道就这样一直隐忍下去吗?”</p>
武百微微一笑,道:“任将军,战争看的从来不是装备。”</p>
“装备再先进,若是没有正确的战略和足够的国力支撑,也只是空中楼阁。”</p>
“我们齐国要想在乱世中立足,就必须学会审时度势,步步为营。”</p>
“逐步蚕食宋朝的疆土,稳固我们的后方,才是我们当前的首要任务。”</p>
苏仲于朝堂之上,语出惊人,他缓缓踱步,目光如炬,仿佛已洞悉天下局势的微妙变化。</p>
“诸位大人,如今我齐国铁骑控制着宋天子,皇城脚下,尽是我军旌旗。”</p>
“何不借此良机,让那宋朝成为我手中之剑,挥向辽邦?待其疲于奔命,我们再与辽国联手,共谋宋朝,如此一来,岂非一举两得,天下大势,尽在我等掌握之中?”</p>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顿时议论纷纷,既有赞同之声,亦有疑虑之语。</p>
正当众人各抒己见,难以决断之际,罗隐,这位历经风霜、智深似海的老臣,缓缓站了出来,他须发皆白,眼神中却闪烁着不输年轻人的锐利与智慧。</p>
“苏大人之言,虽有其理,然时过境迁,昔日之策,已非今日所能全然套用。”</p>
罗隐的声音不高,却如洪钟大吕,瞬间压下了朝堂上的喧嚣,“当年老夫提出联辽灭宋,实乃因宋朝国力强盛,非我齐国一己之力所能撼动。”</p>
“而今,宋朝已如风中残烛,其军力、财力皆被我等削弱殆尽,唯余空壳而已。”</p>
武百闻言,目光炯炯,望向罗隐,语气中满是敬意:“罗先生高见,朕愿闻其详。”</p>
罗隐微微一笑,那笑容中既有对过往岁月的感慨,也有对未来局势的深刻洞察。</p>
“陛下所提三国同盟,实为高瞻远瞩之举。”</p>
“然则,今日之宋,已非昔日可比。”</p>
“我等虽已控制其皇室,但民间仍有不屈之志,百姓心中之火,随时可能燎原。”</p>
“因此,老臣以为,与其让宋朝主动攻辽,不如我们暗中扶持那些心怀不满的义士,让他们在民间播撒反抗的种子,待时机成熟,自然会有新的政权应运而生,而此政权,必将是亲近我齐国之政权。”</p>
说到这里,罗隐顿了一顿,目光扫过众臣,继续说道:“至于辽国,其疆域辽阔,兵马强壮,尤其是那燕云十六州,乃是天下闻名的马场,对我等来说,意义非凡。”</p>
“我们可以借助宋手,索要燕云之地。”</p>
“若辽国愿主动归还此地,自然可以与之交好,共谋发展。”</p>
“若其执迷不悟,可先行让宋攻辽,两国开战。则我齐国大军必将履行盟约,挥师北上,收复燕云,以正天纲。”</p>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再次哗然。众臣纷纷议论,有的赞叹罗隐的深谋远虑,有的则担忧此举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p>
然而,武百却听得心潮澎湃,他深知,罗隐之言,正是他心中所想,也是他齐国未来的方向。</p>
罗隐其言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却又字字珠玑,直击要害。</p>
他微微颔首,继续说道:“陛下圣明,对宋之策,逐步蚕食,实乃上上之策。”</p>
“如此,既能避免正面冲突带来的巨大损耗,又能逐步削弱宋朝根基,使其难以自拔。”</p>
“而扶持宋朝境内的反动势力,更是妙笔生花,他们如同暗流涌动,待时机成熟,必将掀起滔天巨浪,让宋朝的统治摇摇欲坠,更加依赖我齐国的支持。”</p>
武百闻言,龙颜大悦,不禁拍案叫绝:“罗先生之策,真乃神来之笔,令朕豁然开朗。”</p>
“如此,宋朝的灭亡,不过是时间问题罢了。”</p>
罗隐微微一笑,谦逊地摇了摇头,随即话锋一转,谈及了对辽的策略:“至于辽国,其势虽强,却也有隙可乘。”</p>
“此次,可让宋皇赵佶向辽国下通牒,提出两点要求:一是交出高俅叛军,此人勾结辽国,危害我中原,必除之而后快;二是让出燕云十六州,此乃我中原故土,岂能长久落于异族之手?”</p>
武百闻言,眼中闪过一抹精光,他深知,这不仅仅是两个简单的要求,更是对辽国的一次重大打击,同时也是对齐国战略利益的极大扩张。</p>
他赞许地点了点头:“好!罗先生此计,既体现了我们的正义立场,又兼顾了国家利益,实乃一举两得。”</p>
罗隐继续说道:“陛下,兵法有云,兵无常势,水无常形。”</p>
“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p>
“最好的策略,便是随机应变,根据局势的变化而灵活调整。”</p>
“我们不仅要制定策略,更要学会在变化中寻求机遇,在危机中创造转机。”</p>
武百听后,更是对罗隐的才华佩服得五体投地,他感慨道:“罗先生真乃天赐给我的英才,有先生辅佐,何愁我齐国不兴?”</p>
罗隐连忙躬身行礼,谦逊地说道:“陛下谬赞了,老臣不过是尽忠职守,为陛下分忧罢了。”</p>
此时,武百话锋一转,将目光投向了身旁的刘钊吉。</p>
“钊吉,你且记好,我们在宋朝境内,主要需扶持三人。”</p>
“河北田虎、淮西王庆、江南方腊。”</p>
“此三人皆非池中之物,心怀异志,若能为我所用,必将成为颠覆宋朝的重要力量。”</p>
刘钊吉闻言,心中虽有疑惑,却也知此乃机密大事,不敢多问,只是恭敬地答道:“是,陛下,末将定当铭记于心,全力以赴。”</p>
朝会已毕,</p>
武百轻轻抬手,声音沉稳而有力:“好了,好了,诸位爱卿,今日朝议已毕,你们都退下吧。”</p>
言罢,群臣纷纷躬身行礼,依次退出大殿,只留下武百一人,在空旷的殿堂中显得格外孤高。</p>
待得殿门缓缓合上,武百这才收起那份威严,轻轻叹了口气,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他缓步走出大殿,穿过曲折的回廊,回到了自己的房间。</p>
房间内,烛光摇曳,温暖而宁静,与外界的喧嚣形成了鲜明对比。</p>
武百坐在案前,轻轻端起茶杯,轻抿一口,茶香四溢,却也难以驱散他心中的思绪。他的目光透过窗棂,望向远方,心中满是对即将扶持的三大寇的无限期待。</p>
这三大寇,如同三颗璀璨的星辰,在宋徽宗这片混沌的天空中熠熠生辉,而他,武百,便是那幕后推手,欲借这三人之力,搅动天下风云。</p>
“宋江虽已伏法,但他的事迹却如同烈火烹油,让这乱世更添了几分热闹。”</p>
武百心中暗道,嘴角勾起一抹淡笑,那是对过往的回味,也是对未来的期许。</p>
宋江的覆灭,只是开始,而非结束。</p>
在这乱世之中,总有那么一些人,不甘平庸,渴望在历史的洪流中留下自己的印记。</p>
“而这剩下的三大寇,他们每一个,都是时代的弄潮儿,有着各自的传奇。”</p>
武百的思绪逐渐飘远,仿佛穿越了时空的界限,亲眼见证了那些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