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心底忍不住吐槽,这不不是你刚才说的原话?</p>
当然,心底吐槽不耽误他嘴上回答:“回夫子,乐生于人心。”</p>
叶继微神色不变:“乐从谁人之心生发?”</p>
“啊?”</p>
苏东山下意识挠头,这个你刚才没讲啊。</p>
怎么一下子就上强度了?</p>
他看向叶继微。</p>
叶继微嗤笑:“怎么,只会鹦鹉学舌,不会自己思索?”</p>
嘿,激我?</p>
我这小暴脾气!</p>
苏东山来了精神,思索答案。</p>
不用回忆,原主不学这个,脑子里不装这个。</p>
这个答案,只能靠自己了。</p>
片刻后他回了两个字。</p>
“民间”。</p>
“民间?”</p>
叶继微皱眉。</p>
她见苏东山有些走神,故意提的刁难他的问题,答案是她接下来要讲的内容。</p>
答案大意是至圣有感天生地养之德,乃作《九天》、《九幽》……</p>
苏东山的答案一看就是胡扯的。</p>
叶继微正要开口呵斥,却看到到苏东山皱眉沉吟,显然是在努力思索。</p>
一时间,叶继微被激起了育人之心。</p>
本着“循循善诱”的准则,她没有妄下论断,转而问他:“为何是民间?”</p>
“为何?”</p>
苏东山也不怵,给出自己理由。</p>
“礼失而求诸野,乐丧而访民间。</p>
礼乐崩坏,想要恢复礼制,只能从山野民间求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p>
建礼制,修乐谱,不外如此。”</p>
这是穿越前,前世华夏圣人孔子对礼制沦丧给出的解决方法。</p>
而后一句则是他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上去的。</p>
学以致用,可不是说说而已。</p>
事实上,《诗经》、《汉乐府》都是搜集地方民俗俚曲、宫廷制乐所作。</p>
所以说“乐从民心起”,有理有据。</p>
叶继微愣住了。</p>
苏东山说的什么“礼失而求诸野……”她没听过。</p>
但这并不妨碍她理解了这句话。</p>
可这句话跟她被灌输的思想相悖。</p>
“至圣有感,作九天……礼失而求诸野……”</p>
一个高高在上,一个平凡在地。</p>
叶继微恍然明白为何苏东山在书院里表现得如此不堪——他修儒道,从“根”上就错了!</p>
可是这种儒道认知观念是谁教的?</p>
书院夫子?</p>
苏沛?</p>
应该都不是。</p>
那会是谁?</p>
叶继微以手托腮,皱眉思索。</p>
作为夫子,她有责任帮助学子纠正歧路。</p>
要想纠正苏东山的儒道之路,只有弄清他错误的根源所在,才能因势利导,帮其纠正。</p>
不知不觉,叶继微自己都没注意到她刚才无所谓的态度已经变成了真正关心学子儒道。</p>
所谓“医者仁心”、“为人师表”不外如是。</p>
她微微一笑,鼓励道:“说说看,乐为何出自民间,而不是……至圣?”</p>
苏东山也愣住了。</p>
至圣?</p>
他摇头道:“敢问夫子,乐既发于心,借乐器发声,是否天下一理?”</p>
叶继微疑惑了,既然有此认知,为何会错得如此离谱?</p>
她点头道:“自然如此。”</p>
苏东山点头,笑问:“既是如此,在至圣先师未明确提出‘乐’字时,先民是如何表达心意的?”</p>
一句话,直接把叶继微问懵了。</p>
“这,这……”</p>
《乐经》上说:音从心起,借乐器表达,乐成。</p>
可在此之前呢?</p>
难道先民就不会表达心意了?</p>
要知道,最初都不是现在的样子。</p>
可能只是跺脚,只是敲击石头,只是手捂着嘴巴大呼“哦哦哦哦——”</p>
这难道不是发自内心的“乐”?</p>
www.mbaoge.cc。m.mbaoge.cc</p>